为数字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

2025-05-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与工业化进程推动现代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一样,从工业化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也促使教育形态发生深度变革。数字化进程让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教育边界,使得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受到冲击,而家庭作为教育场所的价值却被重新发现。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让数字技术真正赋能家庭教育,这对家庭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时,家庭的适应与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亟须获得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数字社会中的家庭教育价值回归

  现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令家庭教育的功能在整体上趋于弱化。自19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潮流促使教育儿童的责任从家庭转向国家,各国纷纷大力发展公共教育体系,推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我国也不例外。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0%。国家公共教育体系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国民受教育率,但同时也使家长将部分照顾、管理、培育孩子的责任让渡给学校。一些家长将家庭教育窄化为强化学科知识学习,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人际交往、生活技能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助手”。家庭教育的职责被学校教育所替代,其结果就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教育数字化为家庭教育的价值回归提供了契机。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指出,“工业4.0”(即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的发展将引领教育也迈入教育4.0时代,学习不再局限在实体学校之内,而是更多地发生在课外课程和其他场所中。我国也已启动了面向数字化学习社会的教育系统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发展方向。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家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价值,从过去学校教育的“助手”转型为“合作者”,才能为数字化学习社会和数字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拓展家庭教育的时空边界

  数字技术打破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界限。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家庭的活动范围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和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朝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偏远地区的儿童也能接入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课程,与名师面对面交流,享受与大城市学生同样的教育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儿童在家中就能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无需长途跋涉就能身临其境,这对于地理偏远或者资源有限的地区尤其重要。数字技术还让家庭的互动方式也逾越了物理空间障碍。即使家长外出务工,也能通过视频通话、即时消息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弥补无法亲身陪伴的缺憾。

  数字技术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时间利用效率。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家长与孩子可借助移动设备,利用通勤、旅途中的零碎时间参与知识讲座、观看教学视频,进行互动式学习,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提升教育效果。在线学习社区和各类社交媒体使家长能够即时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家长交流经验,获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再受限于传统家长会或讲座的时间安排。在家庭教育场景中,如果孩子遭遇学习难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搜索系统迅速找到解题思路,不必再花时间寻求校外机构辅导。时间利用效率的提升意味着闲暇时间的增加,孩子有更多机会参加亲子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参与社会实践等,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家庭教育亟须社会支持

  鼓励面向家庭的数字产品研发与供给,为家庭教育提供物质支持。首先是鼓励支持市场开发更丰富多样的适用于家庭教育场景的数字产品。目前,智能音箱、智能手表、故事机等产品已经成为广大家庭开发幼儿智力、与儿童互动游戏的工具;新近更有语音交互学习机器人、下棋机器人、绘本机器人等专为儿童设计的产品陆续面世,能够实现智能陪伴、早期教育、故事阅读、多语言实时对话等多重功能;一些教育类APP不但能提供多种课程资源,还能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助力。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发放国家补贴和品类消费券等形式为家庭教育数字产品提供进一步优惠,在鼓励数字产品消费的同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后,公共服务场所要加大开发普惠数字产品的力度,提供诸如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的在线服务,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和形式,助力更多家庭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加强教育数字化政策宣传和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为家庭提供信息支持。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把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我国也于2022年提出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业已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慕课建设和应用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广大家庭中,重视孩子数字素养、应用数字工具辅助家庭教育活动的情况并不多见。对此,有必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引导家长积极适应教育数字时代。国家可通过权威媒体宣传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布数字化家庭教育资源指导清单,推荐权威的数字工具和服务平台。学校可以举办专题讲座等活动,向家长普及数字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家校协同一致。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单位也应借助线上线下渠道,向家长宣传推广各自的数字资源平台,扩大平台受众面,提升平台使用率。

  开展针对家长与儿童的数字素养指导,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支持。立足现有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与平台,开展工作坊、学习沙龙等活动,向家长传授数字工具应用、网络信息甄别、数字安全、数字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家长提高数字素养水平。中小学校应深入开展网络信息素养、网络沉迷防范以及网络数据安全防护等系列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网络使用意识和行为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应针对学生群体开设网络依赖咨询服务和相关内容的心理讲座,教给学生减少屏幕依赖的科学方法。通过多元力量提供充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形成全社会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家庭成员提升数字素养。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