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 陈敏英 李莎) 4月27日,《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出版座谈会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城市建设”专题报告会在武汉举行。
《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丛书共12卷,分为通史和专业史两大系列,累计500余万字。该书由武汉市法学会和江汉大学共同主持编撰,自2013年底启动。
武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曾晟,武汉市法学会会长李义龙,《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主编胡绪鹍,《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编委张河洁,江汉大学校长、《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编委会副主任景新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主任鲁静等出席。
胡绪鹍主持会议,并回顾了十余年来《武汉地方法治发展史》系列丛书从动议到成书的艰辛历程,高度评价了学者、专家及相关单位,尤其是武汉市法学会和江汉大学为丛书出版作出的巨大贡献。
景新华表示,丛书既是传承中华优秀法律传统的学术力作,也是服务新时代城市法治建设的生动教材,更是推动法治研究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成果,必将为深化法治武汉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法治道路贡献湖北智慧和武汉智慧。
张生希望,该书的数据资料在后续能形成数据库,成为全国共享的学术资源;编撰团队能继续深化研究,深挖专题并外译、成为中华法治文明对外交流的输出性、传播性产品。
鲁静表示,丛书出版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未来,出版社将拓展学术范围,共同推动法治史研究走向大众、服务实践。
李义龙表示,丛书凝聚了武汉地区乃至全国众多法学、法律和历史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展现了武汉法学、法律工作者扎根实践、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
曾晟表示,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法治演进历程对新时代法治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丛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城市法治历史研究的空白,提炼了具有当代价值的法治文化精髓,也为新时代法治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镜鉴。
武汉市委政法委一级巡视员、市法学会副会长关太兵主持出版座谈会。江汉大学校长副校长李卫东从立项及成书过程、研究方向、主要内容、学术创新等方面向与会领导及专家介绍了该丛书的主要学术成果和价值。丛书通过对武汉地区3500多年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的回顾研究,梳理出历史长河中武汉法治萌芽、生长、发展的脉络与规律,旨在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开启未来,助推新时代武汉法治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