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国文艺现代性的三个维度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文艺现代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学术命题,而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时代命题。考察中国文艺现代性可以从三个维度进入:时代命意、本土意识和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

  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时代命意

  严格讲,中国文艺现代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学术话题。至少在晚清时期,中国文艺就发生了艰难而显见的现代转型。现代性之于中国文艺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个描述中国文艺发生现代转型的陈述性概念,也是一个以现代性视野观照中国文艺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命题。关于中国文艺现代性的讨论一直贯穿于百余年的文艺发展过程中,此起彼伏却未曾衰减。

  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是千百年来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共同关心的话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都深刻揭示了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文学艺术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空中云霓,亦非满足一己悲欢的低吟浅唱,它承载着时代之思和人文关怀,充满了批判精神、探索意识和超越品质。时代蕴含着文学艺术创作的主题,时代也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审美风格演变的动因。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他的时代,并将时代的思想纹理诉诸笔端。

  新时代是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新的历史方位,它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意味着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与之前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时间上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解和判断,体现着“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之“新”是因为它被赋予新内涵,还承载了更多的新期待。“新时代”就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和特定历史方位的理论命名,它的内涵由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构成。从全球范围来看,“新时代”之“新”还意味着中国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动荡起伏,局部冲突和战争在改变着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人工智能、元宇宙、后人类等引发的人文论争持续升温。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应该体现中国文艺的现代性。文艺作品的思想意识与审美观念是文艺现代性的重要体现。唯有保持这种现代性品质,中国文艺才会被激发出既反映生活又引领生活的精神力量。否则,文学艺术就会精神缺钙、内涵肤浅,甚至走向庸俗。思想意识与审美观念的现代性直接决定了文艺作品现代性的思想高度和呈现形式,没有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现代性,即使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打造的鸿篇巨制也无法摆脱前现代、非现代甚至反现代的命运。中国文艺工作者应该潜沉下来,深入体察时代,累积艺术经验,在致敬传统和借鉴西方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艺话语方式。

  中国文艺现代性的本土意识

  中国文艺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相比,具有时间上的后发性和空间上的外源性,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中国文艺现代性起初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艳羡情结和学习意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艺现代性发生了异常明显的转型,启蒙成为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基本主题。此后,救亡成为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另一主题。

  中国文艺现代性是在与西方文艺的纠缠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艺的现代发展既吸收本土文化、遵循政治导向,又向西方敞开胸怀,保持了“以我化西”的姿态。其中,中国文艺不仅有力地发挥了启蒙和救亡的作用,而且也创造了属于中国本土的文艺现代性,促进了中国文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例如,现代戏剧、学堂乐歌、国画运动、现代木刻版画等新型艺术样态等都是立足传统、借鉴西方的结果。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活跃的艺术样式——新兴木刻版画,便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鲁迅倡导的文艺运动。新兴木刻版画无论从形式创作还是从题材内容方面,都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现代性,木刻线条坚硬、豪放、有力,非常适合表现革命斗争的场景以及战争场面。解放战争时期以吴晓邦、戴爱莲为代表的舞蹈艺术家将芭蕾舞、现代舞与中国民间舞融合,创造出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有着高超艺术水准的舞蹈,这也是革命文艺现代性的体现。

  在百年中国文艺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本土意识。有了本土意识的自觉,文学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就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我胸中之块垒。以广博厚重的中国经验来同化外来对象,而不是被外来对象牵着鼻子走,这是中国文艺现代性发展应有的世界眼光和格局。

  中国文艺现代性

  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

  西方现代性的概念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含混和不确定性,每个人都从自己心中的认知出发去定义现代性,导致现代性歧义丛生。尽管现代性概念充满歧义,但其基本内涵却有共识。现代性表征着自文艺复兴以来建立的启蒙理性,以及由启蒙理性所组织起来的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早期现代性充满了解放的激情、昂扬的理性、拥抱新生活的热望,这些构成现代性最激动人心的宏大叙事。

  在西方现代性的各种话语体系里,反思性是共同的。反思,即对自我有所怀疑,意识到自我有所不能。反思性的逻辑前提是任何命题、任何真理都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把他的社会学称为反思社会学,这种反思社会学旨在对构成社会学一般逻辑的前提、结构和组织系统进行整体性反思,而不是局部的。多元现代性的倡导者艾森斯塔特也特别看重现代性的反思性,具有反思性的现代性催生了多元现代性的主张,也强化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中国文艺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和思维结构里同样具有反思意识——以批判的方式而不是非理性的方式接受某种价值观,对构成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前提的“元叙事”展开持续的批判,将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和命题置于被质询的前台。中国文艺应高扬文艺的现代性意识,表达对人的关怀,抵制冷漠、功利、实用、缺乏信仰的价值观,对技术作用下的元宇宙、AI空间以及后人类等,表现出应有的反思。中国文艺现代性并不拒绝西方现代性的经验和教训,包含着对西方现代性合理因素的吸纳和对其局限性的超越。

  西方现代性话语体系包含着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一种是现代性的倡导者,一种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这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根源于现代性内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正是这种肯定与批判的交织,推动了现代性理论的发展。

  审美现代性是批判的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他者。审美现代性强烈控诉现代性对人的抑制,批判那个由理性建立起来的冰冷、漠然的世界。审美现代性通过高扬文学艺术的审美理想来拒绝平庸、抵制沉沦。在这样一种审美视野里,被理性压抑的神话、宗教、艺术的地位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审美现代性是一种与现代性并行不悖的反思现代性、批判现代性,它引发了思想的活跃与争鸣,值得行进中的中国文艺现代性格外关注。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 唐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