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赋能农业现代化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在现代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全面实施,有助于发挥数据要素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独特优势,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推进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优化农业消费结构、提高农业治理效能具有积极作用。

  数据要素×农业生产现代化

  数据要素与农业生产现代化相结合,正在深刻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数据要素通过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如物联网、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促使传统农业向精准化、绿色化和智慧化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经营利润和风险防控绩效。

  智能决策与精准化生产。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减少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性。通过收集和分析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机器学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发挥其处理高度复杂和非线性农业问题的能力,为破解现代农业发展困境提供更准确的方案。

  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增强。数据要素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精确控制农业投入(如水、肥等),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系统的生态效益。数据分析有助于评估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生态友好型农业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要素正在成为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关键力量,通过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智能性和精准性。将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智能灌溉、植保无人机、自动化收获等领域,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病虫害识别、产量预测等成为可能,而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有助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技术创新。将数据要素应用于农业生产,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如根据土壤数据和气象数据,可以制定合适的施肥计划和灌溉方案;利用作物数据,可以调整栽培模式和病虫害防治策略。

  数据要素×农业经营现代化

  数据要素与农业经营现代化相结合,可以加快农业经营的数字化转型。

  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建立和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提升农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农业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平台整合资源,建立远程农技指导、在线市场交易、智能供应链服务等多样化、定制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户需求。服务模式创新有助于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取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拓展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

  农业经营主体的技能化。数据作为要素资源,依托各种数字化平台,不断为农业经营主体赋能,拓展其发展空间,使其成为懂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农人”,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农业经营的网络化。互联网技术为农资产品、农副产品销售搭建全新的交易平台,销售范围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从而缩短交易的时空距离,形成扁平化交易网络,增强农业信息、资金、物流等方面的数据协同,形成数字化的经营网络。

  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效能,加强农业信息化教育与培训和跨行业合作。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对于智能化农技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二是优化农业教育课程,在农业院校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具有数据分析、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农业人才。三是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环境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跨行业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农业的高新技术。四是加强与国际农业科技组织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数据要素×农业消费现代化

  数据要素与农业消费现代化相结合,正在推动农业消费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农业消费产品的现代化。数据要素助力农业消费产品的标准化与服务的多样化。借助数据要素支撑,农业提供的产品与享受的服务标准化特征明显,消费内容由产品消费向服务消费、体验消费转变,消费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定制化特征明显。

  以需定产的模式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鼓励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基于销售数据平台,向农产品生产端、加工端、消费端反馈信息,提升产品供需匹配能力。通过强化数据融合、分析、发布、应用,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为应对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价格波动等影响提供支撑。

  数据要素塑造农业消费新业态。以电商平台与各类商贸经营主体深度融合为重点,依托市场环境数据,打造集数据收集、分析、决策、精准推送和动态反馈于一体的闭环消费生态,推进直播电商、即时电商等农业消费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夯实农业消费数字化基础,建构高效的农业消费数据收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借助传感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设备的巨大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实现农作物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数据化、可视化。通过构建农业消费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实现农业消费数据的标准化和信息共享,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消费新业态。

  数据要素×农业治理现代化

  农业政策制定的现代化。以构建大农业基础数据信息平台为依托,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工具全面评估农业政策效果,为农业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数字化的技术支持,增强政策制定的实效性、针对性。

  农业体系的现代化。以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数字化转型为依托,为现代农业体系插上数据翅膀,从而实现农业产业体系优化、生产体系重塑、经营体系重构。通过农业供应链管理的高效化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为增强现代农业体系提供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治理模式的现代化。以数据要素为渠道,搭建农业治理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农业经营主体、政府机构、农业服务组织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有效打通农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借助数字化平台与数字技术,推进治理结构的扁平化,推动农业治理模式由静态治理向动态治理、精准治理转变,提高治理效能。以数据平台为载体,通过数据的集成和共享积累农业知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优化创新农业治理思路,促进农业治理整合和创新。数据要素可以贯穿于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借助信息平台为农业生产者的经营活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与信息支持,从而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运行效率。数据要素可以推动农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近年来,在智慧农业、休闲渔业、乡村电商、全域旅游等领域涌现的创新案例表明,在数据要素加持下的科技创新有助于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推动农业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随着物联网、卫星定位、无人机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丰富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制定完善统一的数据标准,以及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数据格式、数据结构和数据编码,整合并建立统一平台,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促进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挑战与应对

  尽管数据要素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数据获取、运用、治理等方面的制约,使其发展面临挑战。

  第一,农业数据要素的获取面临困难。农业数据采集面临着覆盖面广、数据类型多样化的挑战,天气、土壤、作物生长状况等数据的实时收集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高成本的技术支持,为数据收集带来困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数据应用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设备精度、操作人员的专业性等因素的制约,收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应用的有效性。

  第二,农业数据要素的运用遭遇瓶颈。虽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这些技术的复杂性要求农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否则将对技术推广和应用构成挑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是推广农业数据应用的重要因素。由于教育水平、技术认知水平不高,农民对于数据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存在障碍,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第三,农业数据要素的治理存在短板。由于农业数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企业中,数据的标准化、共享和整合存在一定难度,实现不同机构、部门之间数据的顺畅流通,有赖于不同部门间数据标准、规制的一致性,即不同部门数据的有效整合。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与此同时,相关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不足,没有形成推动数据要素广泛应用的良好政策环境。

  为有效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需要以农业数字化转型为基础,发挥数据要素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和治理中的作用,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周慧(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