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存在与价值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广州讯 (记者李永杰)4月26日,“赛博格诗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下的文学价值。

  “我们不必焦虑,人文创作和翻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文学创作及人文学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带来深刻影响,然而尽管AI极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却难以驾驭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与具有反讽和思辨意味的理论著作,当前AI对文学创作与翻译带来的影响是一种“必要的丧失”,有助于人类科学和文明的进步。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表示,赛博格叙事突破传统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核心问题是界限的哲学、叙事和诗学的问题。他认为,赛博格叙事是叠加态的叙事诗学,不能被单一划归为文学或技术,叙事主题围绕“界限叠变”,揭示技术如何重构人类身份与存在方式,既具神话色彩,又指向后人类时代的诗学表达。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记忆机制的文本连贯革命,这一革命令我们的文学创作陷入与技术周旋、对立的尴尬境地。王峰认为,智能写作应从长程依赖的叙事建模、情感张力的计算生成和文学性的量化评估体系这几个角度进行突破。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恒威表示,赛博格是重要的人技混合共生实践,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重新定义人与技术的关系,力争在平衡技术进步与生态、社会可持续性的同时实现人技互利共生的目标。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所长王晓华认为,自AI诞生以后,人不再是孤独的有机体,而是身体—AI的嵌合体。由于跨越物种边界的主体间性已经生成,写作的主体已经升格为赛博格,赛博格主体对人类主体认知的改变,使得随之诞生的赛博格诗学将成为后人类诗学的主流形态。

  科幻作家陈楸帆结合控制论分析了《万神殿》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赛博格美学,认为赛博格时代的美是身份在不断的关系构建与结构中呈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玲认为,中国科幻作家为突破窠臼,针对人与技术的关系作出先锋性思考,包括“技道合一”“超技术想象”“双主体带来的新主体意识”这三大思路。香港都会大学副教授郁旭映以电影《铁甲无敌玛利亚》《女机械人》为例,提出这些作品呈现出多元的女机器人形象达到一种多维度“矛盾美学”,构成了黄金时代港片机器人叙事中的乐观主义基调,造就了其独有的机器人版本的“英雄乌托邦”。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利敏聚焦《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莫罗博士的岛》和《隐身人》等作品,认为其为读者展现了独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躯体叙事模式:通过科学实验改造身体,探讨身体与人的本质。

  在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江玉琴看来,传统叙事基于肉身感知,而虚拟现实叙事结合多种技术,创造新文本形态,强调交互体验,是文学在人机交互共生下的新模样。我们应建构科幻视野中的虚实关系,以螺旋模式审视现实与虚拟,进而明晰赛博格诗学建构的基础与张力,探索真实与虚构、实存论与主体间性的新路径。

  会议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隋萌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