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王广禄

  4月26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由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和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劳动幸福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劳动幸福·美好生活·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没有劳动幸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好生活,也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同样,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的劳动幸福和美好生活也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胡靖强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劳动者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劳动幸福成为可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可实现的目标。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英健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途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基于社会进步、人性进化而产生的一种期望,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脱离现实条件。基于劳动承认的视角,只有被社会接纳并且诉诸社会发展的任务时,这种向往才能转化成权利的实现。在此视角下,人和人在劳动关系中生成或者体现出一种相互承认的关系,交往主体在现实生活当中感受到他人劳动成果的价值,进而实现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和对自身本质的确证。

  在有意识、审美性、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秦龙表示,马克思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并以科学的实践观阐释历史发展,人的主体性问题由此被揭示。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涉及个人主体性、人民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实践主体性、劳动主体性等多方面内容。

  深入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主体是人。面向人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才能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教育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曲霞提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整体优化,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和能够完善新质生产力体制的卓越管理人才。能够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教育,要回归育人本旨,全面发挥教育的新型劳动者培育功能,提升新型劳动者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即劳动能力,如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最新技术、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跨领域协作的知识和能力等;软实力涉及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劳动观念,如创新进取、团结合作、砥砺奋斗的劳动精神,认真负责、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肖绍明分析了劳动教育的空间生产逻辑并提出,理想的教育空间应当是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能够充分尊重人的差异和个性。他认为,应当在现实中以具体的“地方”为支点进行劳动创新,在教育空间上包含校内外、课内外等自然与社会场所;在教育目标上不仅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完整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持续完善政策保障

  完善劳动政策制度保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劳动幸福感、激发劳动者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建立以家庭为劳动幸福单位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体系。在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何云峰看来,劳动幸福是一种人的存在样态,是人们通过参与劳动去确证人的本质所产生的深层愉悦,与人的生命活动同一。它既是一种由劳动本身具有的属人性所决定的深层愉悦,也是一种每个人用创造性劳动获取幸福的“因劳称义”精神。作为一种人类幸福实现的社会机制,劳动幸福同时还是一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整体状态。他认为,现代劳动幸福更注重个人与家庭的平衡,一方面保持个体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以家庭福祉的方式放大劳动幸福,同时还要通过个人与家庭的诉求保持劳动幸福的可持续性。因此他建议,要建构以家庭为劳动幸福体验单位的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体系。“目前已经有一些社会支持举措,但总体上还远远不够,全面建立多维支持体系十分迫切。”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汤兆云表示,劳动幸福关乎“人的类本质的确证”,其目的和意义也围绕人而展开。当劳动能够在提供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解放、提升人的尊严时,其本身就成为一种幸福,劳动创造幸福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包括外卖骑手、直播主播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迅速壮大,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成为职工队伍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美团骑手就业质量状况的研究显示,规模庞大的骑手群体有能力、有本领,45%的骑手每天接单数量超过20单,40%的骑手每天行驶路程超过50千米,他们踏实肯干,用辛勤劳动为未来美好生活铺路。但同时,外卖骑手的工作在交通安全、天气、工作强度和时间长度、消费者态度等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对职业晋升、技能和安全培训、工作强度降低、收入提高、社保完善等方面有着强烈需求。应进一步提升外卖骑手的就业质量,提高其劳动获得感;鼓励骑手强化自身职业规划,增强就业韧性;推进相关工会与行业协会建设,有效维护骑手权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