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明海英
“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要大力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出发,高度评价100年来党领导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
学者们一致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持续成为时代强音,激励亿万群众以奋斗为笔、以汗水为墨,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
赋予劳动崭新的时代内涵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向兵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大鼓舞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心决心,是对劳动模范的最高褒奖,赋予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新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继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又结合新的实践赋予劳动和劳动精神崭新的时代内涵。”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建生表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劳模精神突出思想品格层面;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突出技能水平层面,二者的结合集中彰显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他说,“三种精神”是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表示,“三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揭示了“三种精神”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为指引和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从“庖丁解牛”到“墨子授艺”,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与工匠传统一脉相承。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沫说,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丰富和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重要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深刻揭示了“三种精神”的本质规定和时代价值,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三种精神’的生成逻辑、理论意涵和时代价值。”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国表示,“三种精神”是劳动者主人翁意识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价值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化映射。它根植于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精神成果。新时代大力弘扬“三种精神”是应对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志元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精神,有助于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模、争当工匠的良好风气,激励和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勇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担当者、奋斗者。
引领实践并不断发挥实践效能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新时代以来,中华全国总工会广泛实施并开展了诸多举措和活动。熊建生表示,这些举措充分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我国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持续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创新创造成绩斐然。
“三种精神”凝结着党领导工人运动的斗争智慧。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表示,新时代提出“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既继承了工人阶级“劳动改变命运”的光荣传统,又将新业态劳动者纳入价值体系,为数字时代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国各行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思想引领行动、以精神凝聚力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教育系统以“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为导向,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通过劳动实践课程、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信念,培育一批批扎根基层、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业以劳模精神引领职业风尚,通过选树“劳模标兵”“技能先锋”,推广“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文化,以劳模事迹宣讲、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从业人员提升服务品质。制造业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能源大数据产业融合创新中心”,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关键技术攻关。
从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到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从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人才培养到权益保障……一系列决策部署引领实践并不断发挥实践效能。李建国表示,这些举措一方面推动了劳动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在广东深圳,大疆创新的工程师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使中国无人机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在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工人以执着专注的态度攻克了14纳米芯片制造技术;在湖北武汉,“光谷”科研人员以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迈向世界。
促进劳动者
从“体力型”转向“智慧型”
新时代新征程,以劳动创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更是全体劳动者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进一步动员激励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东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小龙表示,在“两个大局”深度互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滚滚袭来的时代下,广大劳动者要自觉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身,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时代;自觉拥抱科技变革浪潮,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向前发展;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种精神”,争做新征程的不懈奋斗者。
弘扬“三种精神”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建议,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王进喜、许振超等劳模工作场景,开发沉浸式体验课程,以构建价值引领体系,重塑劳动文化根基。在重点行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设置“揭榜挂帅”机制,建设全国技能人才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技能缺口;推行“学分银行”制度,允许产业工人在线积累微证书,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转换通道。
“充分把握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机遇,在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形成广大劳动者求新求变的精神品格,打造高素质劳动者人才队伍。”张志元建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破学历、资历等限制,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宣传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组织创作劳模题材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在大中小学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大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发挥劳动教育对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熊建生表示,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对职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权益的维护力度,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泛调动亿万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最终要依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胡沫表示,大力弘扬“三种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企业界要主动对接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传承老一辈劳模工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优良传统,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革新赋能。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等关键领域倡导创新劳动,培养造就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鼓励各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等活动,为广大从业者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三种精神’融入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引导员工以它为指引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李建国建议,强化全学段劳动教育,讲述精彩劳动故事、礼赞先进劳模事迹、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本报记者朱羿、李永杰、孙美娟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