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2025-0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融合深刻重塑了文化形态和文化产业,极大丰富了文化保护和传承方式,成为数字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数字文博、智慧文旅、文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存在技术应用浅表化、文化内核挖掘不深等不足。要从科技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传统文化资源、重塑传统文化角色形象等方面下功夫,在促进文化元素与数字技术耦合联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增长、国内传播与海外推广同频共振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分布广泛,但其中不少仍停留在传统形态甚至濒临消失,亟须全方位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一方面,推动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加快物质文化遗产数据采集工作,形成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张图”“一张网”,实现最大范围应保尽保。在守护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同时,运用全景数字影像等技术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体化、场景化还原,形成物理保护与数字孪生的可持续循环。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景象中的文化内核和价值观念,运用虚幻引擎UE5等3D创作工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精细化开发,打造非遗文化景象数字展览平台,拓宽非遗文化景象展览与传播途径。深化非遗文化与时尚、艺术、旅游等领域跨界融合,增加非遗产品与功能体验的多元化多领域供给,促进非遗文化价值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以科技活化传统文化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应坚持塑形与铸魂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一是利用AI大模型对经典古籍中的文字、图形等内容进行多模态解析,将散落的典籍文献转化为可检索、可关联的“活态数据库”,对贯穿其中的文化脉络和历史信息进行立体化呈现,使抽象晦涩的传统文化内容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二是利用物理渲染等技术对文物上的纹饰、图腾等工艺进行高精度复刻,对蕴含其中的历史叙事和匠人巧思智慧进行深层次挖掘,使静态的文物标本活化为承载历史记忆的“可对话实体”。三是利用4K等技术对经典文化影像作品进行数字化修复,对呈现其中的年代质感和时代印记进行全方位还原,使尘封已久的经典影视作品再现荧屏,成为促进文化认同和代际传承的鲜活载体。
  以科技重塑传统文化角色形象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角色形象通常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寄托,是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标识。一是利用元宇宙等技术为经典角色形象打造数字生命体,利用虚拟制片与动作捕捉等技术强化角色形象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使其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形象大使。二是构建传统文化角色形象开源数据库,加快角色形象资源标准化开发,鼓励学者、爱好者提交传统文化角色新考据。加强文化角色数字化版权保护,促进文化角色形象的精准性、合规性传播。三是打造“虚实结合”的文化角色体验场景,例如可以通过部署全息投影剧场,增进人与数字文化角色之间的动态交互,提升数字角色形象的文化感染力和吸引力。四是推动传统文化角色IP孵化,促进传统文化角色艺术创作、市场开发和品牌塑造,打造传统文化角色衍生品,推动文化角色经济实体化、产业化发展,实现文化角色从“文化记忆”到“时代流量”的跃进。
  以科技传播传统文化审美艺术
  传统文化审美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视觉化投射,是体现中式审美韵味、促进东方美学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审美旨趣的视觉传播。以多光谱成像等技术呈现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图案色彩,以拓扑优化算法智能还原传统器物上的艺术构造,分门别类构建数字色库与艺术造型库,向世人全方位展现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东方审美艺术。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器乐声效的听觉传播。利用激光扫描和声场建模开发古乐器声纹交互式数据库,建立京剧、豫剧、川剧、昆曲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旋律基因库,结合历史文献与声学考古,加快声学遗产复原,将传统文化声景转化为可编程、可交互、可衍生的数字听觉资产,以跨感官叙事促进传统文化审美艺术的精准呈现和广泛立体传播。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翔英(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