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话语研究迈向新高度

2025-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李可)4月25日至27日,南京大学和长安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话语研究的多维探索”学术论坛在西安举办。长安大学副校长杜强和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张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与会学者围绕话语信息交互、情感修辞、会话真实性、共情话语表征、修辞隐身等议题,以新时代话语研究的跨学科新视野展开交流,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出发,深入挖掘话语研究背后的多维创新与深层内涵,共话语言学科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只有正确把握了话语分析的方法论,才能在不同类型的话语分析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创造出有价值的、科学的、经得起检验的知识。长安大学“长安学者”夏登山教授以跨学科视角系统阐释社会变迁、历史语境与语用行为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历史语料追踪与跨文化对比研究,揭示话语实践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动态建构机制。

  随着机器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大幅提升,特别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对语言的处理不再停留在词、句层面,而是有能力处理话语层面的语义信息。张翼基于哲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伦理学的跨学科视角,系统解析了人性本质、机器拟人化与智能技术发展的交互关系。他通过情感计算、数字永生等前沿案例的实证分析,研究突破传统认知边界,揭示拟人化技术对人类身份认知的重构机制与伦理风险,同时辩证探讨算法人格化对社会关系形态的深层影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毛延生教授基于话语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儿童AI聊天机器人交互中过度共情的语言模式与情感机制,通过剖析算法驱动的拟人化共情生成逻辑及其伦理风险,辩证探讨过度情感投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双向影响。

  话语的计算研究既是语言学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人工智能对语言学提出的必然要求。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任育新教授通过系统梳理学术口语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探讨多模态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方法与议题,强调学术互动话语的多模态分析对深化交际研究的学术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任伟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跨学科案例,系统解析数字时代“分享实践”的话语建构与功能演化。他以动态语料追踪揭示分享行为中协作性知识构建策略及意义协商机制,批判性探讨技术媒介对共享文化的重塑效应。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长安大学语言与翻译学科圆桌论坛。12名主旨报告专家围绕学科前沿开展研讨交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深化跨学科多维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创新。同期,分别以语义与语用、话语分析、修辞传播与形象建构、翻译与修辞等为议题的6个平行分论坛同步进行,推动话语研究迈向新高度,为讲好话语学术的中国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