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天理水:从四角坪遗址看秦统一

2025-0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以其建筑规模宏大、地理位置独特、保存完整而受到考古界的重视,基本认定为一处具有国家大一统性质的礼制性建筑群。四角坪遗址延续了早期秦文化特殊的祭祀形式与祭祀内涵,体现出秦人独特的祭祀风貌,对于进一步认识秦人独特的祭祀文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祭祀天地神人
  四角坪遗址位于礼县城东2.5公里的四格子山顶,海拔1867米,介于大堡子山遗址、圆顶山遗址、鸾亭山遗址、西山遗址之间,西汉水从东南蜿蜒而过。从地理位置与地形分布来看,这几处遗址都处在西汉水畔,与其相关的甘肃境内秦人甘谷毛家坪遗址在渭河南岸台地上,清水李崖遗址也是在牛头河北岸台地上。这种相似的地理环境选址,是秦人水德思想支配下的堪舆观念体现,具有认识上的范式意义。
  从四角坪遗址所处地形来看,四角坪山体符合周代“圆丘为天”的祭天理念,基本位于独立山顶,该山四周各呈龙爪状抓住大地,稳定而且坚固,且高于周围众山,遗址是把基本独立的山顶人工削平,四周夯筑,按照秦人独特的祭祀方式进行天地神人的祭祀。根据中央地穴聚水引水以及其他地块水渠分布来判断,极有可能也与祭祀秦人治水祖先伯益有关,即此处是秦始皇西巡陇西礼县祭天祭地祭祖之地,这里不是单一的祭祀场所,而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祭祀胜地。
  其总面积2.8万平方米的平台,被分割成众多块状建筑遗址,相互间用鹅卵石铺就,相互交通,明显具有秦人畦祭畤祭性质,中央之水分流四周。四角坪遗址有“蓄水导水用水”功能,祭祀之水来自天上,是将收集的雨水通过管网分流到四周,以此实现天地交通,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的逻辑理想,表达出天地一体、万物和时的自然观与宇宙观。四角坪遗址的特殊之处是祭祀“天上之水”,即“天水”。这也基本合乎《春秋经传》的祭祀内涵,祭祀天地与祖先,更有其神秘的“水”祭。在此思想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理解为秦人对天下的治理逻辑,即围绕中央的区块化治理,秦人分块治理国家的思想与分块引水的思想理念何其一致。
  这里是秦人早期祖先生活过两百余年的地方,秦公簋所载的“十又二公”均生活在这里,开疆拓土,结盟联姻,深耕陇右。随着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发现,学术界基本认定系秦襄公和秦文公之墓,则秦襄公和秦文公也应在祭祀范围之列。因此,四角坪祭祀的应是秦人从伯益到“十又二公”及襄公、文公的众位祖先,祭奠让其护佑嬴秦子孙。
  四角坪遗址从建筑规模来看,是从方国过渡到国家时期的祭祀场所,也就是为秦始皇统一后西巡祭祀所建。当时的礼县属三十六郡的陇西郡,四角坪正是秦始皇西巡祭祀之地。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二年,便来到祖庭之地祭祖先、祭天地、祭四方之西方、祭山川,以求神灵、祖先护佑,并祭祀上天之水分流归流,以求风调雨顺、众水归壑,五谷丰登、百草丰茂。
  秦人水德思想
  四角坪遗址最大的特殊之处在于遗址中心位置有集水设施,中心土台中部的半地穴空间,类似于一个大水池,具有蓄水、排水、防水甚至控水等功能。大池地面用方砖铺平,中间微低,水可聚集于中心井,中间竖井有3.3米深,内壁显示夯筑痕迹,接近池面有排水管嵌入,体现出秦人对水的重视,这或许可为秦人尚水德找到了相关例证。中心水池外围有通水管道,可能是分水的排水设施。秦人治水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先祖伯益,伯益助力大禹治水有成功经验,治水是大禹得天下的法宝,秦人取得成功也是得益于治水,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
  修建于秦昭王后期的都江堰,代表着秦人治水智慧的结晶,李冰父子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创造性地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沿用至今,为秦完成全国统一做出了粮食保障。都江堰工程显示出秦人治水的政治智慧,秦人以水治天下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江堰分水排水思想在礼县四角坪遗址有所体现。建于公元前246年的郑国渠,是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300余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灵渠是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后修建的水利工程,也是用了分水的铧嘴,让海洋河一分为二,分别流入漓江和湘江,从而间接将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改善局部水环境,促进了多个地区的文化交流,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造福于当地,为岭南地区的统一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见,秦人特别重视对局部水资源的管控,上述三大工程均用分水导水的办法治理一处河水,造福一方百姓,实现粮食增收多产,奠定物质基础,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四角坪遗址是以祭祀的形式完成秦人对上天之水的储存、分流、引流理念,体现出秦人从信仰上改造自然的措施与决心,实践证明,秦人积极治水是取得天下统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地之河水来自嶓冢山与朱圉山,这两座名山均记于《禹贡》,据考证该地理名称记录与伯益有关,分别是西汉水和冒水河的发源地,秦人在此找到嶓冢山与朱圉山,并在这两山区域发迹,应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某种必然性。
  在四角坪进行有关祭祀“天上之水”的活动,也与这里的地形有关。秦人在陇东南活动区域均为渭河、泾河、西汉水的上游,并且都流向东方或东南方,流经区域则是秦人想全力管控的地方,所以此处对水的祭祀或许有秦人信仰上的某种神秘性,正如秦人在陇东南区域水边诅楚一样。秦人不仅重视“天上之水”,对其进行特殊祭祀,而且重视地表河流源头山脉的神秘力量,选在嶓冢山与朱圉山为源头的西汉水流域及冒水河流域为其居址,自有其文化传承与文化认同方面的原因。
  秦人把传统意义上的五行水德上升到信仰层级,融入了对祖先伯益的崇拜。水不仅有利于万物生长,带来充足粮草,而且从《诅楚文》看,水可以助力战争,从秦人乞巧民俗看,水又能求得智慧,秦人五行观的水德信仰的确扩展了水利万物的内涵。秦人从对水的治理中认识到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路径,这种治水用水理论能延续至今,说明其具有合理的内在逻辑,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造福人民。
  “畦”“畤”等祭祀仪式
  秦人继承了夏商周的天命观,重视对天地神灵的祭祀,也是以“君权神授”的形式为王权提供理论支撑。四角坪祭祀不仅是对神灵的祭祀,还有祭祀祖先,更有秦人特有的“畦”“畤”祭祀。
  “畦”本指田园中分成的小区:畦田,菜畦。古代称田五十亩为一畦,又称地名。畦祭的本质是将大块分为小块,好便于管理。四角坪遗址正是体现秦人畦祭的特点,中心夯土台是秦人畤祭特征,四周以长方形、曲尺形建筑为分割,又有相互连通的回廊连接,构成整体切分状态,是一个既一体又有单独性的祭祀建筑群。这种祭祀格局蕴含着秦人治理天下的观念,秦朝由夏朝的九州分割为三十六郡,也是按倍数分割,秦人在文化上继承夏制并发展夏制,其核心文化思想与夏一脉相承。
  “畤”是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场所。秦人发展了畤祭,依然是最高规格的祭祀,相当于周代的郊祭,但四角坪遗址所展现的现场明显不同于襄公时期的鸾亭山畤祭。四角坪遗址向西北不远就可看见鸾亭山,且高于鸾亭山168米,选址应该是有关联的,只是四角坪遗址建筑物建成时间不长就被毁坏,没有保存下重要的、有参考价值的祭祀文物,仅存遗址轮廓及部分瓦当瓦砾。四角坪遗址也有畤祭成分,中央是一高于四周的平台,符合畤祭特点;同时又有畦祭性质,中央平台四周分布着对称结构建筑群,其间布满鹅卵石铺就的连通廊道,并有分水引水管道与渠道。四角坪遗址给我们既留下了秦人“畦”祭、“畤”祭原型,也是一处秦人独特的“畦”“畤”祭祀的活化石。
  四角坪祭祀遗址既体现了君权神授的道统逻辑,又体现出秦人敬天祭祖的天命观,还有秦人上升到信仰的分水归流、区块管理的管理思想。郡县制治国理念出自秦人的水德思想体系,治水即治国的会通理念有其内在的合理逻辑。四角坪祭祀遗址体现出从伯益、中潏、秦襄公、秦文公到秦始皇的秦人世系谱系,彰显出秦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的发展壮大过程。
  (作者系陇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杨阳(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