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推动中拉文明互鉴

2025-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气候变化的影响愈发显著。对于拉美国家而言,经济增长乏力、社会动荡和环境危机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加之经济增速未能达到预期,拉美各国的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这使得拉美国家亟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此时,“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与文明互鉴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挑战时,中拉之间的文明互鉴不仅是双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更是推动“全球南方”团结的典范。“全球南方”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共同身份,也是推动中拉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然而,国际上仍存在质疑中国属于“全球南方”的声音,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南方”之外。这些做法不仅对中国是不公平的,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也是不公平的。“全球南方”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要在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帮助。同样,随着外部环境风高浪急,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中国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样,都将追求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作为目标,在经济和道义上大力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临发展振兴的使命,中国也必然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
  “全球南方”
  是文明互鉴的天然平台
  不同于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贫困国家”等概念,这些词汇偏向于描述国家的经济状况、贫困及落后问题,体现出历史际遇造成的国家和地区的非现代化困境。西方语境下的“第三世界”更是与失败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同时强调“北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权与领导地位。“全球南方”这一概念试图对“南北二分法”进行超越,体现出“前殖民地”国家通过政治运动自我生发的团结精神,展现了经济“边缘化”的国家不甘于“依附”,试图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的斗争精神。“全球南方”概念既是观照经济的,也是观照政治的。“全球南方”的政治意涵,主要是指一个包含了多样化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发展水平以及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国家群体,非西方、反干涉、求发展是“全球南方”国家的最大公约数。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已经成为塑造国际政治新格局的重要力量,他们在联合国、七十七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等全球治理平台上态度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独立自主地展开外交活动,在诸如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区域治理和能源发展等议题上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因此,“全球南方”是国家间文明互鉴的天然平台。首先,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全球南方”国家在地理上横跨亚非拉,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化进路和精神文明特质,围绕这些进路,每一种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这为国家间的文明互鉴提供了天然的养分。其次,“全球南方”既不寻求政治对抗,致力于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也不寻求建立世界性、替代性的价值观,这使得“全球南方”国家间的文明互鉴是务实的、包容的,其目的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共生。再次,“全球南方”国家由于相似的历史境遇和独立精神,使得它们之间拥有天然的亲近性,能够互相理解、携手共进,这为国家间的文明互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全球南方”拥有了“南方国家”“第三世界”“贫困国家”等概念难以理解和解释的内生动力,这让“全球南方”国家主动深化彼此间的关系,不断将文明互鉴推到新的高度。
  “全球南方”文明互鉴
  不追求建立“世界国家”
  尽管“全球南方”的崛起是重构世界经济和全球权力关系的关键步骤,追求发展利益和源于历史的认同感也是“全球南方”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但“全球南方”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并不试图建立一个“世界国家”,也不在于产生一种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的竞争性的意识形态,其目的是促进世界体系内的弱势群体团结互惠、摆脱依附、追求公平,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世界国家”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看似“可复制”“可持续”的政治经济发展经验,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目的是论证一种西方经验、西方治理下的世界性集体身份形成和存在的合理性,从而维护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使非西方的经验和认知退居幕后。这种构建“世界国家”的幻想,经新自由主义强化在冷战结束后达到顶峰,暗含了一种世界终将“皈依”现代西方精神的政治隐喻,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如“历史终结论”“民主和平论”和“西方胜利论”等也都是“世界国家”的产物。当前,西方国家存在着对“全球南方”国家间关系深化的担忧,唯恐其推行一种世界范围内替代性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简直是“杞人忧天”。
  事实上,“全球南方”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本质上是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追求,其自我生发的斗争精神并不试图与西方世界进行政治对抗,而是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调整和深化与全球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此,务实导向的价值观催生出更加具有“全球南方”特色的方法论,即尊重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团体的差异并努力寻求共同利益,从而实现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共生。以中拉文明互鉴为例,双方的文明都具有鲜明的和平性和包容性,都提倡与他者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而印第安文化中对朋友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倡导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的思想与中华文明中的“和合”“共生”不谋而合。与此同时,“全球南方”的合作方式是互相尊重和互利共赢的,例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率先开拓了“全球南方”国家间的自主选择、自主合作与互利共赢的全新道路,强调贸易畅通和人文交流,为世界各国不同文明融通交汇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对于中国和拉美国家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拉双方共同发展经济的契机,更是加强中拉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
  “全球南方”下的中拉文明
  具有天然亲近性
  中拉文明互鉴的深层内涵在于其不仅是中拉文化的表层互动,更是对双方共同价值的探索,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中拉相距遥远,但双方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是因为,中拉文明都是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都曾饱受殖民主义的侵害,也都试图建构一种健康合作主导的共同体。
  独立自主是“全球南方”国家最重要的文明特质。中拉文明虽然形态不同,却都拥有这一独特的精神气质,进而能够充分地互相理解、携手共进,推动中拉文明互鉴深度发展。拉美国家作为重要的“全球南方”国家,不甘于西方国家的主导,孕育出了“自主理论”“拉美发展主义论”和“依附论”等国际政治经济理论,指引着拉美人民突破西方主流理论的既定框架,思考独立自主的发展方式,并争取国际权力的平等。例如,拉美的“自主理论”强调了外围国家的团结合作以及自主发展的必要性,这与中国的“和合”“共生”等理念不谋而合。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意味着它们在经济上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政治上战略自主性也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中拉文明互鉴得到充分赋能,双方不仅对彼此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能够基于“全球南方”的使命共同塑造未来,为“全球南方”合作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创造力和包容性的文化路径。总之,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和时代诉求的中国和拉美,都竭力团结和观照其他国家,在“全球南方”的共同身份下,中拉文明互鉴必将促进文明深度对话,打破“文明冲突论”,超越文化中心主义,最终实现中拉文明的繁荣共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海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吕佳(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