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视野研究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

2025-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吴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4月19—20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与会学者从中国与世界、宏观与微观、文化与社会、历史记忆与话语权建构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研究等议题。
  与会学者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开始、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挖掘多国多边新史料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实现新突破的必然要求;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话融合是抗日战争研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历史研究赋能;必须牢牢掌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学术话语权。
  以世界眼光认识抗战的重大意义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民族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以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格局,深刻改变了20世纪的历史走向。深入发掘东方主战场的战略价值与历史贡献,既是对这段光辉历程的学术深耕,更是以历史主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美化战争倾向、守护中华民族共同记忆、提升历史真相的国际声量、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提出,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至少有四个基本事实不能否认,更不能忘却。一是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三是中国人民是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力量,四是独立自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抗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最早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且持续14年之久,并将日本数百万军队牵制在中国大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主力也无法从中国东北进攻苏联,或派大军增援东南亚战场。由此可见,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提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了东方样板。在筹备联合国制宪会议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的抗日贡献为世界公认。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教授刘文明表示,从人类文明史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捍卫文明、反对野蛮的战争,这一意义在中国战场尤为明显。一方面,日本在东亚的反文明暴行比德国和意大利更早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仅在世界上率先打响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坚决捍卫人类文明,而且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自1919年3月建立之初,就把推动包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内的国际反帝反战运动视为重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华研究发现,共产国际对中国战场的评估,经历了从“地区冲突”到“局部战争”再到“东方反法西斯中国主战场”的重大转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梁志表示,虽然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路线及其推行机制方面存在某些不足,但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仍旧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多重维度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大臣关注到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他表示,该宣言比国民政府的对日战争宣言早了9年,它并非“纸上的口头抗战”,而是落实到军事行动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的“对日战争宣言”政治影响深远,从“宣战”角度视之,具有国际法意义。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时期的经济决策为研究战争与经济的互动提供了重要历史案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提出,日本战时经济决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集中决策权力实现经济统治,进而将国家资源导向战争机器的运转,不过这一过程受制于日本明治时期以来构建的国家体制与战时特殊的国内外形势。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持的伪政权在华推行的鸦片毒化政策,是其全面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庆葆表示,日伪在华推行鸦片毒化政策的危害不亚于武装侵略,其本质是一场针对中华民族的“慢性种族灭绝”行为,是日本帝国主义反人类罪行的又一重要证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生依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长威廉·韦伯的档案,深入研究了其对南京大屠杀责任的思考。他表示,韦伯在思考中提出很多问题,如日军所谓“事变”的阴险含义、谁应对南京大屠杀负责等。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军民进入全面奋起反抗阶段。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梁晨通过量化分析发现,以留学生为核心的现代知识群体,是中国能够坚持独立抗战的重要基础之一。十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教授张连红的课题组先后采访了1442名抗战老兵,获得3000余小时的第一手访谈视频资料,目前已经整理文稿800余份。战时士兵的爱情、亲情、友情和军民关系,虽然具有个性且较零散,但这些小人物的感人故事汇聚成有细节、有温度的历史,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破世界史与中国史研究壁垒
  张生表示,抗战史研究到了重要转折点,应坚持国际视野的在地化、本土关怀的国际化,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焦兵提出,抗战史研究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史问题,有必要将抗战史放在整个世界历史背景下研究,挖掘散落世界各地的抗战史史料;既要研究抗战如何深受世界因素影响,又要研究抗战如何影响世界历史走向,其中蕴含着许多尚未开垦的研究领域。
  梁志提出,可以进一步关注俄罗斯档案中有关共产国际与非洲、拉丁美洲共产党关系的讨论,中印缅三边关系在二战中对中国战场的意义等议题,进一步深化对东方主战场的理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美平建议,从世界范围内关注毒品问题,如日本在战时不仅在其统治范围内有鸦片种植基地,还从土耳其和伊朗进口鸦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陈海懿提到,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大国,也要关注小国发挥了什么作用。
  与会学者还讨论了深化抗战史研究的设想。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扬提出,可以从世界史介入,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对抗战史的叙事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化视野结合起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峰认为,抗战史研究可以关注基层士兵的战斗经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存状态、特定区域社会经济的细微变化,还可以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副社长窦兆锐表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和抗日战争研究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最大程度地提升学术研究的学理性。要进一步挖掘各国相关史料,深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研究和阐释,并围绕相关研究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叙事。要牢牢把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主导权,在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中引领学术潮流。
  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协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支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