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

创新融合新文科与体育课程思政

2025-04-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文科和体育人文学科都是以人为本的学科门类,关注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体育部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工作理念,多措并举,着力推动新文科和体育人文学科的融合创新,强化以体育心、以体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是贯彻高校核心办学理念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加强通识课程顶层设计与规划,优化新文科和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强体育通识课的辨识度,不断调整上课内容和学习目标,开设了多门交叉学科课程,以满足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需求。一方面,在“党建领航,思政铸魂”理念指导下,打造浸润式“思政+体育”育人模式,将红色文化、党史元素、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各类体育竞赛和教学活动中。学校开设“体育+思政”特色课程“户外运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挑战中锤炼意志品质,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体育力量;组织以“劳育润心,环保力行”为主题的沉浸式教学,将绿色环保行动与户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到野外生存技能,激发大家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环保的热情,增强大家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决心。另一方面,以大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深挖学校体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努力开设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兴项目,进一步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例如,学校近30门课程内容涉及竞技体育、休闲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不同方面,通识课堂数量更是突破50个,各种特色课程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育课体验,体育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均持续上升,育人功能显著提升。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背景下,新文科与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这种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两个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还可以推动中国特色人文学科的创新发展。学校体育部积极推进新文科和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团队合作教学、实践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例如,学校通过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数字”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丰富校园体育运动形式,让数字科技真正助力体育教育“智”变,更充分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如,学校设计体育、劳育、德育三者有机融合的“春耕秋收”劳育实践环节,学生们奋力挥动锄头和铁锹开垦荒地,为春种进行准备,随后种下红薯幼苗再浇水施肥等待秋收。学生们在劳作中亲身体验耕作的辛勤,学习耕作的基本技能,感受劳动的尊严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开荒牛”精神以及团队精神。
  加强体育科研合作。新文科和体育课程思政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动力。它们将不断拓展研究范围和深度,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创新,并成为国家层面支持和引导的重要对象。学校积极开展新文科和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的科研合作。例如,“新文科人才的体育素养建构和实施路径”项目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体育教学管理、课外活动、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着手,以搭建“五化”体育育人体系的四梁八柱为基础,以“学、练、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主体手段,建构“六个一”体育素养体系,涵养新文科人才必备的体育素养。有效解决了学生对体育课存在的主观偏差、体育评价的不合理性、课外活动组织监测难度大、如何做好体育课程思政等一系列问题。再如,学校举办“数字技术为体育插上翅膀”学术讲座,从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体育的产生和属性、体育产业时代机遇、数字技术为体育运动插上翅膀等方面,为师生们阐述了一个充满智慧、魅力无限的“新”世界,强调数字时代的体育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技术,通过“体育+数字”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打造优秀队伍。教师是新文科与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融合创新的主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个体适应新文科与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融合创新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推动新文科与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融合创新的重要保障。学校坚持“体教融合”的战略方向,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整合优势教育资源,通过畅通学习、交流、培训渠道,鼓励参与国内国际赛事执裁与科学研究工作,带动教师不断拓宽国际视野、更新体育发展理念,为加快新文科与中国特色体育人文学科的融合创新,提升体育教学成效、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提供强有力的师资后盾。同时,学校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锤炼教学基本功为着力点,以教学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提升,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问、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体育教师队伍,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执笔人:程卫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