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维系社会关系的基石,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和不可或缺的维度。情感共同体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人们热切希望栖息和重新拥有的世界。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情感共同体被现代性侵蚀而衰落,但其情感因子仍有留存,人们对情感共同体的憧憬与期盼有增无减,重建情感共同体对促进个体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情感共同体及其主要特征
共同体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可追溯至19世纪末。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共同体是基于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建立的人群组合,其心理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体现为一种自然的团结和整体的协调。情感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种重要形态,用以描述依托情感纽带和互惠关系而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是基于共同情感体验、认同和联系而形成的社会集合体。情感共同体既可来源于血缘、地缘关系的自然情感联系,也可基于共同经历、信仰或利益等抽象情感联系。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一种社会集合体。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一种“人群组合”,情感共同体亦然。本质上,它们均属于社会群体,并以成员之间的持久信任、理解和认同为基础,区别于短暂社交或交换关系。另一方面,情感是其核心要素。情感共同体建立于成员间共同的情感、价值观、信仰之上,情感不仅是成员联系的纽带,也是共同体凝聚力的源泉。它依托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和理解,超越物质利益交换,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
尽管情感共同体与功能性共同体有着诸多共同之处,但它在组织结构、文化价值、成员关系、目标使命、运行机制等关键要素上有其独特性。
灵活平等的组织结构。相较于诸多功能性社会团体组织,情感共同体的组织结构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平等性。其成员关系通常较为松散,内部层级分化不如传统组织那般严格,强调成员间的平等互动与情感共鸣。情感共同体的组织基础更多依赖非正式关系,以相互支持和情感依赖作为主要纽带,而非单纯的职能分工或管理控制。这种组织形态不仅增强了共同体的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成员的个性化需求,还促进了集体认同的塑造,从而提升共同体的凝聚力与稳定性。
互助共融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观是情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塑造着成员的行为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目标,情感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鲜明的特征:一是重视互助与支持,成员之间秉持“感情第一”的价值观,强调相互扶持、合作与理解。二是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情感共同体不仅强调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价值观,同时展现出较高的文化包容性,能够接纳不同背景和信仰的成员,并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形成高度的集体认同。三是以人为中心。情感共同体的核心关切在于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成员间的交往超越了功利性交换,而是建立在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共鸣之上。这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特质,使情感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体心灵慰藉的重要场域。
紧密联结的成员关系。滕尼斯强调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自然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纽带是维系共同体稳定的关键。情感共同体的成员基于深层的情感认同而连接,区别于短暂的、功利性的社会交往,这种关系更加持久且深刻。同时,在情感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包括日常帮助,还涉及情感倾诉、精神支持与共鸣。这种信任与依赖促成了共同体内部紧密连接,使成员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并通过情感联结与集体认同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从而维持其长期稳定发展。
情感支持的共同使命。情感共同体的核心目标是提供情感支持与精神慰藉,以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代社区个体化与流动性凸显,情感共同体实为个体摆脱孤独、建立情感联系、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场域。情感共同体的使命在于促进社会认同。成员的加入不仅是为了寻求情感慰藉,更是为了在群体互动中确立自我认同。而个体的自我认同往往依赖于群体归属,情感共同体通过共享情感、价值观和信仰,促使成员建立深层次情感联结,从而确认自身的社会身份与角色。
自发约束的运行机制。情感共同体的运行不依赖正式法律和行政规则,而是通过非正式社会规范和情感约束力来维系秩序。首先,情感共同体的制度是一种非正式规范体系。不同于正式组织依赖书面规定,情感共同体的规则在成员互动和集体文化的积累中自然形成。治理模式强调广泛参与和集体决策,规则制定基于群体共识,而非由单一权力中心自上而下统一设定。其次,情感共同体的规则运行依赖情感约束力。成员因共同价值观和情感联结而自觉遵守规则,不仅是对共同体的维护,也是对自身情感认同的强化。相比正式制度化管理,情感共同体更强调成员间的人格信任与集体责任感,使规则具有更强的柔韧性和凝聚力。
重建情感共同体的意义
情感是个体的需求,社会是个体的集合,因此情感是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当今陌生人社区中情感共同体普遍衰落的情势下,重建情感共同体对于个体和社会均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层面看,情感共同体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增强成员归属感,对成员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首先,情感共同体提供情感支持和精神鼓励。成员之间基于信任和互助,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在情感和精神层面提供理解和慰藉,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能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支持。成员间的情感纽带和互惠关系,促使共同体成为情感寄托的重要空间。其次,情感共同体促进个体社会化。家庭、社区等共同体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域,使个体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内化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进而形成社会认同和归属感。最后,情感共同体增强个体的归属感。成员通过互动建立情感联系,获得信任与认同,这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提高归属感、幸福感。
从社会层面看,情感共同体通过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和互惠关系,对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一,减少社会孤立。现代社会流动性加剧,个体关系变得脆弱,孤独感和危机感上升,而情感共同体提供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联系,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疏离感。其二,促进社会合作。成员共享价值观,形成互惠互助的氛围,提高社会交往的频率和合作效率。其三,增强社会凝聚力。成员基于共同价值观和习俗形成紧密联系,这种情感纽带促进了社会的一致性和认同感,进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其四,维护社会稳定。共同的价值体系提供行为准则,成员间的互动与互惠增强社会的内在一致性,使社会更具稳定性。其五,提升社会资本。情感共同体通过强化成员间的信任和互惠,为社会提供重要的无形资源,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社区情感共同体的衰落与重建研究”(24BSH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