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原——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研究》一书是李丹阳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他在博士期间师从著名民俗学家尹虎彬,这篇论文继承了导师严谨扎实的学风、宽阔广博的视野,是在民俗学研究范式转向活态化、整体性研究后的一部力作。
在“朝向当下”论域中对伏羲女娲信仰的全方位探究
伏羲女娲神话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神话之一,甚至在中国神话中具有根源性、本源性的地位,任何神话探源都绕不开伏羲女娲。因此,对伏羲女娲这个话题的研究十分重要,李丹阳将研究视角挪移到当代淮阳地区的伏羲女娲信仰,是对伏羲女娲研究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民俗事象从来不是单一存在的,作为民俗主体的人与民间叙事、民俗信仰、仪式活动以及它们所依存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同时“在场”的,《何以中原——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研究》以信仰为线,将目光聚焦于当下个案的整体性研究。如此,既能避免传统伏羲女娲溯源研究中设定不同结论的诸多缺点,又能避免神话研究重过往轻当下的弊端。对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的观照让我们看到了神话学“朝向当下”研究的鲜活和优势,从而更加立体全面地展现了伏羲女娲信仰在当下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让我们从淮阳一个小切口,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魅力和广泛影响。作者从淮阳当地伏羲女娲信仰的生成和发展、存在的文化空间、与之相关的仪式活动和民间叙事四个角度进行论述,不仅展现了淮阳作为中原腹地深远的民俗传统,也展现了民俗信仰对淮阳民众生活的形塑,以及其中各种力量的角逐。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既是一部严肃的民俗学著作,又是一部丰富多彩的生活史,是读者体悟文化、了解风俗的绝佳窗口。
为民俗信仰与当下语境的深层次对话提供借鉴
《何以中原——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研究》是对以伏羲女娲信仰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透视,从空间场域(如庙宇、寝陵)到独特的场地构建(如画卦台、白龟、龙湖等),从由伏羲女娲信仰发展出来的生殖崇拜所伴生的一些载体,如泥泥狗、担经挑、布老虎等,再到伏羲女娲兄妹婚等多重民间叙事,无不是将古老的神话与民众的现实生活串联起来的符号。与众不同的是,淮阳的伏羲女娲信仰不仅规模宏大、历史久远,更是具有太昊陵这样独特的文化建构和几乎全民参与的庙会组织。同时,作者提出,淮阳的伏羲女娲信仰对整个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形成了强有力的影响。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地域,河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大背景下,妥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以学理作为支撑,《何以中原——淮阳伏羲女娲信仰研究》正是这样一部深入解读淮阳典型文化遗产的著作,对于地方文化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好、传承好淮阳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深具参考价值。
以活态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是学者的担当,也是文化人的使命。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更好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