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野梳理河西走廊历史

2025-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朱羿

  4月19—20日,全球史视野下的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暨《河西走廊通史》评审会在兰州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以及《河西走廊通史》的编撰内容与意义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形成的见证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西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以及中亚、西亚的重要交通要道,被誉为中国西北民族走廊、文化走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表示,河西走廊在我国古代外交史、军事史、边疆行政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作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管控西北边疆的前哨阵地、中国向外开放的陆路孔道、中华文化和其他优秀文化交融互鉴的孵化基地,河西走廊在国家稳定、边疆安全、民族交融、中西交流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说,河西走廊是文明交流的走廊、开放包容的走廊、民族融合的走廊、国家安全保障的走廊。

  与会专家表示,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吐谷浑、回纥(鹘)、党项等数十个民族栖息于此。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玉红认为,秦汉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为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和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历史贡献。同时,河西走廊地处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始终是中原与西域、中亚之间条件最好、最安全的通道,对于保障丝绸之路安全、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作用,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显著体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河西走廊通史》学术委员会主任郑炳林谈到,河西走廊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走廊,其历史特殊性正在于它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

  编撰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河西走廊通史》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河西走廊广泛关注,学术界对河西走廊的研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为全面梳理河西走廊历史价值,集中反映河西走廊在民族交融、中西文化交流、边疆稳定、国家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首席专家、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院长田澍领衔,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多家研究单位专家学者,于2023年3月启动了《河西走廊通史》编撰工作。这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重点支持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田澍表示,河西走廊的历史既是一部区域发展史,也是一部大一统国家建构的微缩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又是一部古代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共荣史。当代学者有义务和学术自觉编撰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河西走廊通史》。

  邬文玲称,河西走廊的历史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史、中国大一统国家建构史的具体体现。编撰《河西走廊通史》,要从大历史角度将河西走廊放置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和梳理,全面展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郑炳林表示,应从世界史研究视野把握河西走廊的历史演变、地位与作用,将河西走廊视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通道之地”,并在研究中重视文明互鉴、兼容并包、互联互通事实与精神的挖掘,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借鉴。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尹伟先表示,河西走廊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出土文献资料的发现与公布,为编撰《河西走廊通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基础和契机。《河西走廊通史》应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恢宏的叙事视角,将散落于典籍、遗迹、民俗中的文明碎片串联成珠,坚持守正创新、以史为鉴,赓续文化薪火,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据了解,《河西走廊通史》以时间为轴,分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十六国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元卷、明清卷、中华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围绕国家安全、民族交融、文明互鉴、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五条主线,系统展现河西走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全书共计300余万字,历时2年即将出版。与会专家认为,《河西走廊通史》是对河西走廊历史研究的集大成总结,既努力做到对历史规律把握的“通”,也致力于在具体观点上体现客观公允和求新务实。

  会议由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甘肃省历史学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