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2025-04-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董治刚)4月11—13日,“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山东省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鲁东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与会学者一起分享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社科智慧。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杰/摄
  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钱国旗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鲁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魏雪峰、副院长杨倩分别主持主旨报告阶段发言。
  钱国旗表示,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学科筑峰战略,着力培育建设了水利环境海洋、芯片与集成电路、食品药品与现代农业、教师教育、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等五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形成了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区域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办学特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明确要求。本次活动聚焦“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主题,是推动教育强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钱国旗致辞 本网记者 张杰/摄
  朝向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世界教育中心是在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或城市。在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高书国看来,教育强国包括学术强国和技能强国双重内涵。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教育强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须要求,是对世界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最新判断,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最新定位,体现了中国特色世界教育中心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我国具有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制度优势,未来北京将代表国家成为世界级教育中心,上海、天津、广东、成都等城市将形成区域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心城市体系。需将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纳入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之中,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教育强省规划,形成系统性推进策略。他认为,中国凭借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底蕴和制度优势,正在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作为“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彰显了世界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国际比较视野观察,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现行教育投入难以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基础教育功利化倾向显著、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发展失调、教育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缺位等现实挑战。他建议,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资金利用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高度关注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问题。他提出,教育结构失衡不单表现在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层次上,更表现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上,即高校发展目标、培养规格和办学模式单一趋同。他建议,要制定分类评价标准,引导高校走分类办学、分类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道路。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定位、办学基础与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各自发展目标、发展策略与任务分工,建设成目标各异、各具特点的高质量教育。
与会专家作报告 本网记者 张杰/摄
  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王建华认为,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战,学术职业发展应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无法替代的创新领域,避免与智能机器竞赛。首先,要善用作为新智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各种科学大模型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赋能;其次,在科研范式上,将智能化科研作为新范式,从单一的人类智能转换为“人工智能+人类智能”的混合系统;再次,平衡好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薄存旭提出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包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指标,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结合大数据动态监测教育质量。他强调需扩大社会参与,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吸纳家长、社区和企业意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评价机制。
  中国始终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阵地,中国始终是参与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引领者。高书国表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办好教育为人民原则,是中国教育制度的本质属性。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正在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持续推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改革以及育人模式的深层次变革。高书国提出,需要通过“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更加完整的结构体系、更富质量的育人体系、更加健全的治理体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他特别强调补齐四大短板:一是增加教育投入,力争2030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5%;二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三是扩大高等教育普及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教育年限差距;四是突破科技创新瓶颈,发挥体制优势。
与会专家作报告 本网记者 张杰/摄
  以科学评价体系牵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导向性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成效。构建科学多维的评价机制,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科学评价体系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刘宝存强调,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设健康基础教育生态。将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教育成效的基本标尺,扭转中小学教育重分数轻发展的片面化办学理念,引导学校回归教育本质;构建指向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教育评价的牵引作用,改变传统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功利化评价标准,破除教育功利化风气;引入增值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创新性评价模式,强化教育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杰/摄
  王建华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量化评价模式已显局限,“以质量第一代替数量至上”是必然选择。在他看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加速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愈来愈多的领域挑战人类智能占据的垄断地位。基于学术本身以及学术职业的特殊性,应摒弃过度简单的量化评价方法,并以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为目标,以生产“更好”的知识代替发表“更多”的论文为导向,使学术职业发展从工业化、流水线模式走向独异化。
  刘振天强调,应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应探索德育评价、美育评价、体育评价和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积极开展综合评价,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发新的评价工具和手段,促进评价现代化,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精准化选才、育才和用才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会议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鲁东大学承办。
与会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张杰/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