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旅体产业融合 树立民族文化传承标杆

2025-04-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自身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苗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加以活态传承,创新打造“村超”“村BA”“村T”等文旅体融合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文旅体融合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这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导向。

  打造文旅体融合场域生态

  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与整体保护,为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奠定社区生态基础。贵州作为我国四大山地省份之一,截至2025年,全省共有757个村寨先后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的9.3%。这些村落不仅是富有历史底蕴的地理空间,更是民族文化展示的活态博物馆。贵州遵循“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整体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首先,强化物质空间的系统性保护。建立多层级制度,层层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宏观层面,贵州省政府于2021年制定《贵州省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部署了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以及重点任务;中观层面,2017年出台了《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对传统村落的申报与规划、资金与项目、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微观层面,2024年印发《贵州省50户以上农村木质房屋连片村寨消防建设专项行动方案》。通过系列政策确保传统村落保护有目标、有依据、有方案。

  其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一方面,通过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如,贵州从江县依托传统村落保护,打造“歌窝”文化品牌,实现“歌窝”侗寨活化传承。另一方面,通过集中连片保护模式带动文化的聚合发展。不同于单个传统村落保护对物质空间与建筑风貌的重点关注,以黔东南州为代表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州),围绕片区整体遗产体系,开展整体性、系统性、多元化的保护利用实践。

  最后,丰富传统村落空间的旅游功能。自2008年以来,西江千户苗寨打造“西江六夜”夜间经济体系,具体包括夜间景观、夜间“美丽西江”原生态歌舞表演、夜间“长桌宴”和“苗王宴”等,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进一步拓展星空酒店、灯光秀剧场等新型业态,使传统吊脚楼群转变为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搭建文旅体融合内容体系

  民族文化与体育赛事等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内容体系。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素有“文化千岛”之美誉。截至2025年,贵州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9项,涵盖传统技艺、民俗、音乐、医药等多个领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5项。这些文化资源为贵州的文旅体融合发展奠定了内容基础。

  首先,以新技术、新制度等要素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其一,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以数字化、艺术化的手段展示长征文化,诠释长征精神,打造沉浸式体验。其二,成立自组织性合作社,推动民族文化迈向全球市场。如,三都水族自治县通过成立“马尾绣合作社”,组织吸纳妇女参与生产,遵循“非遗+创新设计”“非遗+时尚元素”理念,通过非遗工艺与创意设计的有机结合,开发出丝巾、箱包等众多文创产品。借助网络平台,产品远销欧美市场,真正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

  其次,以新赛事、新节庆等组织形式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其一,以“村超”“村BA”等体育赛事融合民族文化,带动文旅体融合发展。如,榕江县的草根足球赛事“村超”通过“足球+文化”的方式,以乡村足球赛事为媒,用优秀民族文化搭台,借数字媒介技术,有效带动了文旅体的深度融合。除了“村超”,“路跑+非遗”也是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赛道路线设计时,将少数民族建筑景观、歌舞表演、民族文化、民族美食等融入不同赛段,利用民族文化丰富体育赛事的内涵,借助体育赛事促进民族文化的风采展现与媒体曝光。其二,以“村T”为代表的时装秀将民族文化推向全球时尚视野。作为一个面向全国以及全世界展示非遗服饰的公益T台,“村T”是由当地村民展示非遗服饰的时装秀。自2024年首次举办以来,“村T”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艺术家、设计师等群体参与,也实现了民族文化“走出去”,走上了国际时装周。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模式

  贵州省文旅体融合发展之所以能够驱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源于以文化重塑产业内核、以场景释放新质生产力、以赛事争取注意力资本。

  首先,实现传统文化由“展示性符号”向“生产要素”转型。在贵州的文旅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众多优秀民族文化不再是被动等待游客凝视和体验的符号,而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并激活了文旅体融合以及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如台江县的“村BA”以苗族“鼓藏节”为文化内核,将篮球赛事与芦笙舞、银饰制作等非遗展示结合。

  其次,突破传统景区开发思路,构建“村寨即景区、生活即展演、消费即生产”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以“村超”“村BA”为例,基础设施、民族文化、事件活动等以组合形式共同塑造了充满活力的场景,体育赛事既是村民的休闲活动,也成为一场备受瞩目的文化展演,而现场观众在消费体育赛事的同时,也参与着场景的氛围营造,本地村民与外来观众共同生成了赛事盛况。

  最后,创新“乡村体育+数字传播+业态衍生”的流量裂变模式。本身既已融合传统文化的乡村体育赛事,借助数字媒介的广泛传播,获得了网络流量。注意力经济不仅直接带动了原有旅游业态的发展,也进一步衍生出与乡村赛事相关的新业态。如榕江县专门成立村超品牌管理公司,组建运营团队,并将当地产品冠以“村超”品牌。

  贵州的实践证明,文旅体深度融合能够同步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其本质是通过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重构“传统—现代”的价值对话体系。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发展范式,不仅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贵州方案”,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贵州正以文旅体融合为进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着民族复兴的时代答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2&ZD19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