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架桥 通往学术彼岸

2025-04-18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758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她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贯通教学与研究、连接课堂与课题,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科教融合育人路径,让课堂成为一座连接现实与学术的桥梁,让青年人跨过深奥理论的壁垒,通往学术研究的彼岸。她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荣获“教学名师奖”。

  搭建科教融合的桥梁

  李春玲的课堂经常座无虚席。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学习最前沿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更能了解到科研过程中的真实案例和老师的亲身体验,还能借助课堂所学,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议题进行学术研究。

  李春玲开设了多门本科生课程,既包括社会学专业课程,也有向所有专业开放的公共课程。她对科教融合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她认为,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和科研优势,把最新的科研项目与成果纳入教学中,就能够实现“科研为教育赋能”。她的“教育社会学”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边界,将教学实践与云南大学“中国乡村大调查”项目相结合,让项目组在云南调研时与北京课堂连线互动,使学生们身在校园、学在田野,为他们搭建了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很多学生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后,自愿报名参与科研项目。不少学生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和结课论文,获得了学校“新苗计划”等学术项目的支持,产出了优秀的学术成果,为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搭建学生与大师的桥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云集”是李春玲课程的一大亮点。李春玲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系列课程邀请学部委员进入课堂,并将课堂向社会开放,引导学生与期刊编辑、社会人士以及其他高校师生交流。“当代社会学前沿专题”课程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院系主任或院长为本科生讲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让这门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课”。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不仅能够与社会学领域的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也获得了了解国内社会学界整体面貌与前沿资讯的宝贵机会。

  搭建教学相长的桥梁

  李春玲认为,独善其身做不好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育社会学”课程中,她带领学生讨论“内卷、躺平、考研热潮”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发挥“将个人困惑与社会议题结合起来”的社会学想象力。这样的教育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在李春玲及教学团队的指导下,不少学生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并在学术期刊正式发表,迈出了科研路上的第一步。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培养,我也在跟学生的交流中收获了很多。”李春玲表示。她组建的教学团队涵盖不同年龄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为学生的研究计划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团队对当下青年人的生活境遇、价值观念和面临的社会问题有了更直观的体会,教学理念及方法不断更新。她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社会分层理论》直接运用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课程中师生讨论的成果,让本科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助”的正向循环。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李春玲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思考之火、责任之火,又架起了一座通往社会学研究的教育之桥。如今,越来越多的社科学子在李春玲的鼓励下踏上这座桥梁,怀揣着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高莹(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