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应对

2025-04-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今全球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更是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蕴含着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等核心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显得珍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然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一蹴而就,其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方式与策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通过新质生产力传播手段的“新质传播”应运而生,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新质传播强调科技与传媒的深度融合,注重传播内容的创新与传播渠道的拓展,其理念与实践为科学家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

  科学家精神在高校传播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家精神的高度重视,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讲座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传播实践。许多高校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结合科学家典型案例,向学生传递爱国、创新、求真、奉献等精神内涵。同时,高校利用校内的科技馆和校史馆等场所,展示科学家事迹和精神,增强学生直观感受;通过举办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和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科学家精神,通过短视频和图文讲述科学家故事,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但整体来看,当前科学家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传播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传统的科学家精神传播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与讲座,部分高校的科学家精神传播仍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未能充分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科技手段。

  二是内容缺乏深度,未能深入挖掘内涵。部分高校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时,内容较为表面化,未能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例如,对于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的科学伦理、创新方法等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讲解和分析。

  三是国际传播不足,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传播力度仍较弱,国际传播平台和渠道相对有限,缺乏系统的国际传播策略。部分高校在国际交流中,未能将科学家精神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从而有效提升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共鸣与正向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科学家群体存在“神秘感”,缺乏主动参与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动力。部分高校开展的科学家精神传播内容较为宏大和专业,缺乏平民视角,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部分学生认为科学家精神与自身生活距离较远,缺乏行为层面的正向引导。

  科学家精神传播策略应对

  一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多模态传播。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借助VR和AR技术,开发科学家精神的虚拟展览、在线互动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科学家故事的短视频、图文等内容,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个性化;整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打造多模态的科学家精神传播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展跨学科教学,通过故事讲述、影视创作等形式,将科学家精神与文学、艺术相结合,让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更具感染力;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的思政课程,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挖掘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一方面,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哲学内涵,深入探讨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的科学伦理、创新方法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深层次价值;讲述科学家精神在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将科学家精神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展示科学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贡献;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精神与个人发展相结合,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

  三是搭建国际平台与传播交流。一方面,积极搭建国际传播平台,提升中国科学家精神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学生交流项目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制定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策略,通过多语言、多文化的形式,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树立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

  四是拓展青年视角与共情共鸣。一方面,以青年视角讲好故事,通过可视化表达和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重大科技成果,感受科学家精神的魅力,展示科学家的个性和生活侧面,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科技报国的行列。另一方面,激发受众共情与共鸣,挖掘并讲述科学家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等共性话题,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提升传播的实效性。

  未来,高校、媒体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进一步探索科学家精神传播的内在要求与特点,优化传播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通过这些努力,科学家精神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更多青年人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