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语境中,中国亟须对话语体系进行战略性重塑,增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亲和力、感召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探讨如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实现中国叙事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迫切的时代命题。
历史叙事与当代叙事的对话
叙事的文化和历史资源具有传承性、规约性和内在统一性,叙事体系的构建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包含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关系。在文艺学中,“narrative”和“narration”两种表达都可以指代叙事,前者指叙事过程产生的叙述文本,后者指话语行为主体已经履行或者正在进行中的叙述行为。叙事的多义性强调话语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而不是孤立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原有的知识、叙事资源,避免历史的失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叙事体系,必然要求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知识、历史叙事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完成元话语主体性的回归。
历史叙事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认同,为现代个体提供了叙事身份的认同基础和情感依托。而当代叙事则为历史叙事身份赋予了新的维度,让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人在“找回了自己”的同时,还“成为了自己”。通过现代视角的重新审视,历史叙事能够与当代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产生共鸣,并在叙事身份上形成连接,进而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参与。因此,历史叙事与当代叙事的互动对话,不仅丰富了中国叙事体系的内容,也为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认同的叙事身份提供了可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叙事体系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原创性、时代性概念和理论,都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中。这种植根于历史叙事的中国观点经过提炼转化,打造成国际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逐渐转变成世界语言、国际共识。历时性对话成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转换机制,通过叙事再生产,阐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价值体系,在锚定中国叙事体系的民族特色、文化本体性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多元文化的“主体间性”构建
“主体间性”指个体之间共享的视角、观点和定义,这种共享的理念形塑了不同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感知和信念,反映了关系的动态性、交互性特征。莫里(Mori)等人指出,主体间性的形成是社会结构与文化语境在互动中的产物,促使多元主体之间的理解趋向于共识,形成一种具有内在张力的相互认同。多元文化的传播主体与阐释主体具有异质性,包含“你”“我”的主客体之分,但是“主体间性”关系所内隐的相互认同促成了“我们”观念的形成,即国际共识的达成,因而成为中国叙事体系提升亲和力、感召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因交流互鉴而丰富。“主体间性”视角的转变使得中国叙事体系可以超越单向的自我表达,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国际传播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语境。中国叙事体系本来就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此外,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竞合也反映出中国叙事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激发多元文化之间的“共情”机制,主体间性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情感认同与理解深度,展现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叙事体系要想顺应“融通中外”的时代要求,应当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深化跨文化对话机制。通过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发掘中外共通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涵,能够有效促进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共识,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其次,精准借力国际平台。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善于“借船出海”,主动对接各类国际传播平台和渠道,确保中国故事能够跨越地域界限,进入更广阔的全球文化场域,进一步扩大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传播范围与影响力。最后,重视青年群体的跨文化互动。大力推动跨文化教育与交流,增强国际青少年群体对中国话语的认知和参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国故事传播者,为中国叙事体系的全球认同提供持久和可持续的动力。
数字化转型与叙事功能整合
伴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的深度融合,国际传播场域的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发生深刻转折,也重塑了中国叙事体系的发展逻辑。数字化手段增进了信息的流通与交互,推动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叙事转变为多方对话,为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全球参与和全球认同提供智力支持。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背景下,把握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规律,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推动中国话语叙事功能与传播效能的创新升级,成为中国叙事体系可持续构建的应有之义。
立足数字化实践前沿,中国叙事体系需要整合文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VR)等多种媒介形式,协同作用,创造出跨平台、跨媒介的叙事体验。这种整合可以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吸引力,同时提升沉浸感,使中国故事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比如,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联合推出的“VR大湾区”数字视听栏目,融合AR特效技术,生动呈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科技、生态等多维风貌。数字视听栏目打破传统叙事框架,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将“大湾区故事”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使全球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活力,实现对传统叙事功能的突破与升级。
深入推进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数字化转型,需要跳出“数字形式主义”的陷阱,着力实现叙事结构与数字传播生态的长效互动。数字传播生态中的话语交流与情感互动功能,在拓展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场景的同时,进一步弥合传受双方边界,让更多的国际受众成为叙事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实现“主体间性”视角的转变。这一转变促使中国叙事体系以更积极、更包容之姿融入全球传播的生态,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进而构建起更为立体、全面的中国叙事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