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2025-04-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观点摘要:在当今时代,曾经大量由人脑承担的工作正持续 “外包” 给智能系统。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直面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何种人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二是我们该如何培育这类人才。人工智能虽在执行程序化任务方面表现出色,但其所展现的 “模仿性创造” 本质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因此,人类教育的核心价值应着重体现于助力学生塑造能够突破既定框架的创新思维。同时,鉴于人工智能可能引发诸如 “数据偏见”“伦理失范” 等潜在风险,教育领域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审辩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精准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确保各类技术应用始终契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了崭新的技术手段与更多可能性,但不应改变教育的人文主义本色。(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AI赋能学习方式变革是当前教育热点,全国各地实践热情高涨。在这场变革的大潮中,更需要理性审视技术赋能教育的机制和实践路径。生成式语言大模型突破了语义理解的困难,可以理解各种自然语言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含义,具有出色的生成能力,并且具有多领域通用性、持续学习和进化能力,目前已经实现了视频、图像、文本三种模态的统一理解和生成。多模态大模型在技术层面为教学可以提供多方面支持。学习方式变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教(教师的教学)、学(学生的学习)、研(教师教研)、评(教与学的评价),AI赋能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主要通过这四个方面落地和实现。(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效率提升与创新机遇,但也伴随多重伦理风险。主要包括:学生数据隐私易被侵犯、数据安全难以控制;算法本身可能存在偏见,导致不公平的评价或资源分配;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导致教育过程“去人性化”;算法推荐还可能限制学生的视野,形成“信息茧房”,影响其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为应对这些风险,建议从多个层面进行防范:国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机制,明确数据使用规范;技术层面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提升算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教育机构和工作者应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能让技术取代人的价值;同时,需要提升师生的“数智伦理素养”,让他们理解并能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2025年,DeepSeek横空出世,舍我其谁的开源性、算法算力、成本优势,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了全球大语言模型的博弈秩序。有人认为人机有别的认知框架不会变,有人则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的智能的模拟,模糊了人与机器的界限。以上争鸣折射出人工智能的“一体两面性”,揭示了新一轮的“智能悖论”强势开启,并由此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深度变革。摩登时尚的人工智能文化催生出了新一代的“数字原住民”,学习者运用AI进行创意写作、从事艺术设计,全面释放创造力的同时,应警惕对AI助学工具过度依赖所可能导致的对人的智能的整体降维风险。AI技术的“草根赋能”和AI产品使用的“去精英化”趋势,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知识权威无疑构成了挑战,但正是因此,教育工作者才应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深入研究AI原理及潜在使用陷阱,引导技术奇点服务于优化探索符合人的本真性的教学模式。 (阅读原文)

  观点摘要: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大模型、智能作业系统、个性化学习平台等工具,正以颠覆性力量推动教学模式革新与教育新生态重构,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主体模式,传统教师角色的独立性受到诸多挑战。人机协同教育生态模式下,教师需要适当转变自身角色,核心在于从“教学权威”转向“育人枢纽”,具体包括三重意涵:由“教材搬运工”转向“资源库建构者”、由“重复性劳动者”转向“高阶思维引导者”、由“个体指导者”转向“协同育人设计者”。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行动者,对于培养完整的人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教师应主动拥抱AI,从“技术恐惧”转向“技术善用”,并以“终身学习者”姿态适应变革,担任技术伦理的“守门人”,与AI形成“功能互补、价值共融”的协同关系,为数字时代的技术赋能注入不可替代的人文光辉。(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