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历史观

2025-04-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任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分析方法,从世界历史的视域出发,依据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批判了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错误,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各种反对党的态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阅读原文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7_5869497.shtml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仅以“宣言”的形式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而且科学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这一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这一历史观变革,既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旨趣(即阐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又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意蕴(即提出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7_5869498.shtml

  在数字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的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正经历着从“机器大工业”向“数据智能”的形态转型。算法霸权、平台垄断与零工经济等社会现象引发诸如“技术封建主义”等理论思潮。通过重审《共产党宣言》所蕴含的经典历史观,我们不难发现,数字技术革命的根本逻辑在于对社会生产的空间机械性分解与时间抽象性量化,实现社会劳动资源的物理碎片分割、时效精准适配与动态灵活重组,进而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数字技术所塑造的社会现实并未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结构,反而在三个维度上深化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机制。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未因数字技术迭代而失效,其“共产主义幽灵”的预言反而在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中愈显真切。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4/t20250417_5869499.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