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不仅涵盖传统安全范畴,更具韧性特质,体现为国家在面对内外风险和挑战时,能迅速调整、适应和恢复,保持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如何在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的过程中,把握科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搭建充分发挥科技作用,防范并消解各种内外风险的国家安全韧性治理体系成为数字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关键。
韧性核心:基础性赋能下技术创新的源头增益
科技赋能的意义在于,科技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久的科技创新确保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与技术风险管控,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大国战略竞争的加剧,国家间围绕科技资源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关键技术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关键与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更是防范外部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可以有效防止“卡脖子”问题对国家带来的安全风险。这种自主可控不仅意味着在技术上拥有独立研发和生产的能力,还意味着在面对国际竞争和技术封锁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有效的技术风险管控能够助力国家敏锐地察觉并及时应对潜在的技术安全威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伪造等依赖黑盒算法的领域,合理且高效的技术风险管控可以防止这些新兴技术因滥用或误用而衍生的社会、经济及伦理问题,从而为国家安全构筑起一道更为坚固的防线。
因此,我国需在科技创新方面持续发力。最关键的是,要依靠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坚,掌握科技主动权。第一,加大科研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促进自主创新,并通过政策激励、财政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来强化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第二,同步建立核心技术储备和技术生态系统,在战略性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储备,应对供应链中断风险,并确保科技创新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性,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第三,为规范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还要制定和推广自主技术标准。第四,可进一步强化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在技术监管中的作用,制定安全、严格的技术使用规则,约束技术的滥用行为,并定期回顾与调整技术自主与风险管控策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技术风险事件,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韧性驱动:结构性赋能下产业变革的动力支撑
科技赋能的意义还在于,科技创新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动力保障。这种动力保障体现在,通过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科技渗透与改造,推动产业变革与经济转型,催生出新质生产力上,这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驱动力。具体而言,首先,科技创新带来了关键性、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共同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其次,产业转型与数字化带来了数据要素的蓬勃发展,还使得其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得以实现创新性配置,从而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产业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比重日益增加,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了更加完善、高效的产业体系。
所以,我国须采取更多刺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举措。第一,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科研领域,提供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优化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第二,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融资渠道,提升产业链韧性。第三,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第四,优化创新环境,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
韧性网络:功能性赋能下安全体系的动态升级
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安全动力保障体现在,由技术研发落地与产业变革转型带来的先进技术在国家安全各个领域的扩散与应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安全韧性的增强上。科技赋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从基础安全到风险应急再到应急响应的全方位支持。在基础安全方面,科技确保了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如依托于物联网、大数据与机器算法等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动态调节。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先进技术保障,通过无人机、卫星成像、人工智能等技术用于增强边境监控和军事防御等。在风险防范中,科技赋能确保了风险监测系统的智能化与全面覆盖,如预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借助AI模型识别网络空间内的异常流量、可疑行为模式等特征,及时预警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等。在应急响应上,科技赋能确保了资源调动的高效化与智能化,如突发事件发生时对需求的实时整合和分析,以此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科技赋能不仅由此强化了安全基础,还推动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构建了创新融合的安全治理体系,整体提升了国家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应对能力,为国家的持续稳定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此,我国须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基础上,强化科技在国家安全治理各领域的应用,搭建全方位的国家安全韧性网络。第一,通过建立和优化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信息和资源在政府内部及外部多元主体间的共享和协调,加快科技创新在各领域安全、迅速地落地应用的步伐,以确保各承灾载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时能迅速进入韧性管理状态,进行抵御、适应、学习和恢复。第二,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推动前沿技术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实际应用。安全部门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携手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测试、验证和落地,为国家安全系统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和产品储备。第三,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构建国家级智能化技术扩散平台,方便各安全部门共享和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该平台可包含技术库、案例库、操作指引等模块,并集成AI推荐系统,根据各部门需求智能推送合适的创新技术,确保技术推广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第四,提高公众对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认知,普及网络安全、信息保护、应急响应等知识。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和社区培训,提高公众对科技赋能国家安全的认知,增强公众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安全使用意识,构建出全民共筑的强大安全防线。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