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一种主流经济理论认为,工资上涨会促使企业寻求成本节约的技术创新,以替代昂贵的人力劳动。然而,这一理论在现实中是否成立?企业是否会因外部压力(如工资上涨)而真正开发和实施自动化创新?近日,瑞士苏黎世大学经济创新与创业经济学副教授大卫·赫穆斯(David Hémous)等人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赫穆斯及其团队采用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将两类不同数据集相结合。一方面,他们基于欧洲专利数据开发了一种新的自动化专利分类体系,通过追踪企业在机床、纺织机械和造纸机械等关键领域提交的自动化相关专利,精准衡量企业的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研究者将该专利数据集与涵盖41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集相整合,聚焦于那些受全球市场影响的创新型公司。通过这种结合,研究者能够计算各国工资水平,并深入分析工资波动如何驱动企业的自动化创新。赫穆斯指出,这种创新方法可以有效分离出劳动力成本对技术进步的因果影响,从而更精准地理解企业对工资变化的反应机制。
赫穆斯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历史上劳动市场改革及其对创新趋势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提高会促使企业开发更多的自动化技术以降低成本。数据显示,工资每上涨1%,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动会增加2%—5%。然而,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则会抑制自动化技术创新。这是因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和安装通常需要高素质工人,而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提高会使自动化技术的成本上升,降低其带来的收益,从而削弱企业对自动化创新的投入意愿。
赫穆斯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德国的哈茨改革(Hartz Reforms)也产生了类似的影响。在经历了一段低经济增长期并面临高失业率(2002年失业率为13.4%)之后,2003年,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觟der)宣布了《2010年议程》,这是一套旨在全面改革德国劳动市场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政策方案。其核心内容即哈茨改革,以大众汽车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彼得·哈茨(Peter Hartz)的名字命名。哈茨领导了一个关于劳动市场改革的委员会,其主要目标是降低失业率。改革包括重组联邦就业署、实施更严格的制裁措施以及引入低工资部门等内容,并于2003年至2005年间分四个阶段逐步实施。尽管这些改革在德国大部分民众中仍存在争议,但到2012年德国的失业率已降至5.5%。
赫穆斯等人进一步指出,受德国市场影响的企业在哈茨改革后自动化创新呈现下降趋势。“最低工资的提高以及德国的哈茨改革等政策冲击,进一步凸显了劳动市场政策是直接影响企业投资自动化的激励因素——无论是推动还是抑制——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塑造长期经济动态,例如经济增长。”赫穆斯总结道。
研究人员还发现,非自动化创新(例如能效提升)对工资冲击并无明显影响。这一发现提示,不同类型的创新对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赫穆斯呼吁进一步研究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上涨对近期自动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以更全面地理解劳动力市场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复杂作用机制。
(刘雨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