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雅静)4月12日,“文明·本源·动力:古代中国的历史哲学再思”学术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历史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百年前,王国维先生在文科教育规划中,将“历史哲学”明确列为“史学科”的核心科目之一,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先辈们对历史哲学的高度重视,更为后世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方朝晖表示,中国人的“历史”概念与西方不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中国人、印度人对普遍精神及其自由本质缺乏自觉,因此“没有真正的历史”;而在中国人看来,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并不需要以精神摆脱物质为目标或归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充分证明,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是对尘世、人事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记载。
“历史哲学的独特价值是它既非单纯的事实描述,亦非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对历史进程中精神表现的辩证理解。”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程志华提出,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以独特的理论架构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路径。
“所谓历史哲学是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思考,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思辨的历史哲学)、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分析的历史哲学)、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叙事的历史哲学)等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俊表示,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虽是历史叙事,但其目的却在哲学表达,通过重构过去,为当下、后世提供基于历史的人类路标。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看来,经典作为文明的载体,对后世的个体进行塑造,而个体在阅读经典和参与历史实践的过程中,又不断对之丰富和发展。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明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也为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文明提供了有益启示。
会议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