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3日,首届“20世纪中国史学”前沿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围绕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脉络、当代史学研究的发展走向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进一步深化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新思路。
20世纪中国史学植根于宏大历史进程
20世纪中国史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独特地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表示,20世纪中国史学作为史学的现代形态,与传统史学相比,在写作方式、叙事逻辑等方面存在重大变革。在研究方法论方面,他提出,摸清史学,就要摸清思潮;摸清思潮,就要摸清社会。应将20世纪中国史学置于社会思潮的宏观背景中,将史学史还原为社会史。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陈峰剖析了重构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可能路径。他认为,20世纪中国史学是一个具有建构性、开放性与可塑性的概念,深化相关研究,应跳出史学史研究的内循环,与“20世纪中国”研究实现深度融合,吸收其中涌现的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成果,为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崔华杰关注到近代中西史学界的交流互动。他提出,随着近代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史学的价值和意义引发全球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镜像化考察中,西方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往往服务于现实需要。对此,与会学者一致强调,中国学界应以批判性的眼光回应并揭示其中对中国历史的误读与偏见。
把握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脉络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近代史学的革新,被视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核心脉络。与会学者从多个维度,对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具体表现、历史贡献以及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学理阐释。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发建认为,以李大钊、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取代进化史观,用唯物辩证法革新研究方法,使史学功能从“实证科学”转向“理论科学”,这三重超越推动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科学史学”的发展路径。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朱茉丽系统梳理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人类起源理论体系。她提出,以郭沫若、吕振羽等为代表的近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运用唯物史观重构中国上古史,在解构殖民知识体系的同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解释体系,至今仍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中国近代史的书写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应宪从史料来源出发,对李平心《中国近代史》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进行分析,认为讨论早期著作在知识生成中的承袭与转化,亟须开展史源考辨和基础梳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仁国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黎澍在中国近代史学术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从“筑础”“上梁”“建脊”“立门”四个层面梳理其在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基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密切关注当代史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作为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历史学需要不断地被重新认识。当代史学研究在方法、材料和视野上都发生了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并加以系统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分析了当代中国史学正在发生的三个显著变化。其一是研究范式从聚焦于细碎具体的考据,逐步转向宏观层面的思考;其二是学术路径从传统的分科治学模式,朝着学科融合的方向发展;其三是在研究议题方面,随着全球史的兴起,文明互鉴等比较研究议题的数量显著增加。他认为,这三大变化既是中国史学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大变局的产物,可总括为“变中求通”,显著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研究的进步。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震旦关注到当代史学理论的变化。他认为,史学理论应积极回应现实关切,提升社会影响力,以应对历史被误读或滥用等问题,保持理论的生命力。同时,史学理论正朝着细分领域深入发展的方向演进,这有助于深化专业研究,推动方法创新。此外,跨学科融合趋势愈发显著,需引入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资源,以提升史学研究的理论层级与整体品质。
论坛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和“多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课题组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