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为推动区域国别学创新发展,更好回应时代课题,4月12日,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论坛:构建顶天立地的区域国别学新范式”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学科交叉拓展区域国别学研究维度
近年来,区域国别学发展迅速,成为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2024年,全国8所高校获批首批区域国别学博士点,31所高校获批首批区域国别学硕士点,这标志着区域国别学在中国的学科化进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区域国别学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的创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校长汪荣明提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区域国别学要加快形成“学以致用、用以强学”的良性循环,强化涉外领域、新兴领域和重点领域前瞻性研究和敏锐洞察的创新实践。在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吴昊看来,当前高质量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亟须解决好区域国别具体对象虚化、区域国别学与传统学科同化或割裂化、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同化等问题。
除了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丰富区域国别学的重要一环。在分享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刘鸿武介绍了“六位一体”跨学科建设经验,以及创造性整合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资源,在深入非洲国家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精准开展政策咨询和国际合作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翟东升表示,随着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中国的相关研究正处于范式交替、动能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化多元理解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郑春荣则提出了基于全面性、层次性、同类性、关联性、功能性、可扩展性六维原则,建立区域国别学动态本体模型,并构建“知识建模—原则适配—能力闭环”的知识图谱框架的设想。
“区域国别研究要以国家政策为引领,融合多学科视角。”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跨文化沟通为例,从语言学视角开展多国语言政策研究,可助力企业规避文化冲突;从传播学的社会网络视角研究,则能优化企业海外品牌形象,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跨学科研究空间。可见,跨学科研究是区域国别学这一交叉学科的鲜明特征,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
区域国别学天然具有跨学科、跨地域的复杂性。与会专家认为,学科建设不仅通过整合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形成系统化分析框架,还将区域国别学从“边缘领域”推向“核心智库”,既深化人类文明互鉴的认知维度,又增强应对全球化复杂挑战的能力。
以人才培养激活学术创新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驱动力,加快锻造“知识整合者”“文化摆渡者”和“战略践行者”三位一体的新型智库力量,不仅关乎学术研究的深化,更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外战略的精准实施、跨文化合作的效能提升以及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构建。
“人才是区域国别学发展的核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提出,区域国别学的人才不限于学生培养,教师队伍也是重中之重,应以盘活教学资源为先导,构建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以“多导师制”为引领的多方共享师资队伍。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看来,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重学术,更重实践,在传统的学术功能之外,还需把区域国别学的智库功能、社会功能融入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发展区域国别学“教—学—研—用”的一体化路径。
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表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应充分结合实践与理论,以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服务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查明建认为,作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交叉学科之一,外语学科人才应发挥多语种优势,运用对象国第一手原文资料,以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优势为依托,以国别与区域人文知识体系建构为导向,展开人文领域问题研究,与世界史、国际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一道,构成彼此支持、同向而行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同心圆”。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才教授王战提出,我国正从“问题的应对者”向“方案的提供者”转变,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咨政工作方面持续下功夫,学者们要借助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助力打造区域国别学中的“全球南方”。
人才培养与实践应用是区域国别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环节。与会专家认为,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深度交织的今天,区域国别学人才的规模化成长不仅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密钥”,更是以东方智慧破解文明隔阂、推动构建包容性国际秩序的核心动能。
区域国别学正处于从“筑基”向“立梁”跨越的关键阶段。张蔚磊提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一级学科,征程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当下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了更多研究需求与发展空间,区域国别学立足跨学科研究,不断培养高质量人才,既能为学术创新注入扎根现实的“田野智慧”,又能为国家对外战略输送“知区域、懂文化、通规则”的实战型人才。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将持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兼具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的学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