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关注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2025-0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记者朱羿)4月11日,以“智育融合,质领未来——通识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新范式”为主题的甘肃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兰州城市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对高校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正快速推动千行百业迈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人工智能变革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应用转化正在深刻重构教育生态、创新范式和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趋向凸显,成为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给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桂小林表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从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正助推教育教学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体系向均衡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迈进。高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技术变革机遇,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范式,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从智能辅导系统到自适应学习平台,从虚拟现实教学到智能评估工具,其多样化的形式成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王素云称,高校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向“智”而行,乘“智”而上,顺“智”而为,以“智”赋能,既做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瞭望者”,更做躬身实践的“笃行者”,更好拥抱和善加利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瑞生表示,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与社会的变革,也将为人类带来方方面面的变化。AI的兴起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和前沿课题,如深度学习、大规模模型的优化、量子算法等,促使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在我国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面对全球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AI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自主性和原始创新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必须看到AI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伦理责任等问题,这也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以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为研发内容的科技竞赛。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和科研孵化的重要基地,一是要提高站位,深刻把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战略意义,以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推动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提升。二是要守正创新,结合实际分层分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革新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人工智能时代人才核心素养,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助推传统专业升级改造。三是要协同联动,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助教助学,以编写具有时代水平和前瞻性的人工智能教材为着力点,深化人工智能助教助学改革,推动教师角色转变,助力打造未来课堂新形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