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锺翰(1913—2007),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著有《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清史补考》等,整理点校清史和满族史典籍达千万字。担任《满族简史》定稿通纂,主编《中国民族史》《四库禁毁书丛刊》等。
王锺翰先生是当代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史坛一代宗师,自1937年发表《辨纪晓岚手书四库简明目录》起,从事研究近七十年。他以弘扬民族学术文化为己任,专攻清史。虽历经曲折坎坷,却始终坚持不渝、不改初衷,将全部精力与心血奉献于自己所选择的学术事业。作为弟子,谨就所知,从清史研究方面对他毕生学术追求与突出贡献予以梳理,以表敬意与缅怀。
王先生十龄入私塾,历时五载,国学功底深厚;继而就读于教会学校长沙雅礼中学,先后六年,西学训练严格。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从此,出入洪煨莲、邓之诚二位先生之门,成为其得意门生。遵洪师命,他力求于清史领域与日人折冲。悠悠六十余载,未曾稍懈,一直未曾偏离清史及相关领域。于燕京大学就学期间,他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清三通之研究》、硕士论文《清代则例及其与政法关系之研究》,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46年,赴美留学,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却因故铩羽而归。1948年,奉洪师命,回燕京大学历史系执教,正式开启传道授业、笔耕不辍之学术生涯。
此阶段之研究,先生以自己偏爱的考据方式开局,选中的第一个主攻方向为雍正夺嫡问题。研究之缘起,盖因他对孟森先生《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的结论有不同看法。孟老作为近代清史研究的第一人,其著作风靡一时,为学者传诵,被视为权威之作。王先生在大学时期,曾多次精读此文,认为其立论方式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故在孟老研究的基础上,王先生大量引用被孟老忽视而对研究此问题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永宪录》,从康熙朝立嗣之争及雍正即位后的胤禩、胤禟、隆科多、年羹尧之狱诸方面,完成《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得出“因康熙立储贰不果,使雍正得以篡立,上述诸案系雍正为剪除同党异己而兴,是夺嫡之余波”这一结论。该文于1949年在《燕京学报》第36期发表后,其观点被诸多学界同仁接受,并对清史研究与清史学科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他虽因该文而在清史研究领域赢得普遍赞誉,但并未停止对雍正夺嫡问题之再探讨。不久,即撰就姊妹篇《胤祯西征纪实》,与《清世宗夺嫡考实》互相印证。他认为,康熙两度废储、决定不立储贰之后,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命十四阿哥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西征,全权处理西陲一切军政事务,实系试用胤祯,俾其邀誉于西陲,而超然于诸皇子之上,以备储位。胤祯不辱使命,奇功殊勋。康熙六十一年,再委以进剿准噶尔、解除漠西蒙古威胁的重任,亦表明康熙更属意于胤祯。然因康熙之死出乎非常,而使雍正利用同党得以篡立。
两篇论文之风格,虽仍属传统考据范式,然其思维方法开始突破旧式考据之藩篱,已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孤立考证,而是从孤立、矛盾的记载中演绎事物发展的特有规律,并以此解释各种表象的真实原因。这是王先生对考据学发展的贡献,有力回击了西方某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考据学已不能适应新史学研究”的偏颇观点,从而证明了中国传统考据学并未丧失其存在价值,仍是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之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王先生被分派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执教,得以继续从事清史研究,并引入了中国民族史与满族史视角。1957年后,他因故而无片言只语发表,但校勘典籍、爬梳史料,抄录卡片盈箧,为日后之苦尽甘来、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基础。1977年以后,他迎来了硕果累累的学术金秋。现略举大要如下。
第一,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研究。如何评价明清之际各类人物的功过及历史地位,不仅关系到对这些人物本身的褒贬,而且是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趋势不可缺少的因素。王先生对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研究,一是希望还其本来面目,二是通过探究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以说明明亡清兴实非偶然而是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1985年,王先生发表《论袁崇焕与皇太极》一文,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比较,进一步讨论了明清战争的性质和是非曲直,认为明清之际的战争,同中国历史上兄弟民族间出现的交恶和战争一样,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兄弟阋于墙”的内部矛盾。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肯定了后金国的独立性,它是与明朝并存的独立政权,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其政权与明朝相比显示出充分活力。又根据满族社会发展阶段,分析了明与后金战争性质的转化。从袁崇焕与皇太极身上可以看出,前者之所以失败,后者之所以成功,并非由于其个人的才能智慧所致。皇太极能以反间计除掉袁崇焕,表明了明朝的昏聩与衰朽。所以,研究皇太极与袁崇焕的结局,便可揭示明亡清兴的必然性。
第二,清代官制研究。古人将学习官制作为历史学的入门途径,王先生立志于清史后,对明清官制极为关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撰写《谈军机处》(据邓之诚师讲演稿整理)、《关于总理衙门》。80年代,发表《清代官制简述》,系多年研究清代官制之结晶。王先生认为,在中国式专制集权国家中,官僚体系庞大而严密,皇权专制不断强化。至明清已呈现皇权绝对专制之趋势,是为传统社会末期之证明。虽然清代官制“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但也有不同之处。研究清代官制,不能忽视其民族特征,也不能否认其与明代官制之联系。
第三,清代各民族及民族宗教政策研究。1992年发表的《清代民族宗教政策》一文,是王先生多年研究清代民族宗教政策的总结性论著。他认为,清代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宗教政策总的来看是成功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享一代宗师之誉者,当于成果量质、史料整理、学科建构、团队培养四个方面全面考量。王先生一生发表论文百余篇,陆续出版《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清史补考》五部结集,量大质高,沾溉后学;先后整理点校清史、满族史典籍达千万字,惠及士林;还曾担任《满族简史》定稿通纂、《中国民族史》主编、《四库禁毁书丛刊》主编等,贡献卓著;并对清史与满族史之相互关系予以经典诠释,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作为终身教授,培养弟子20余位,定宜庄、刘小萌、姚念慈、达力扎布、赵令志、祁美琴、杨海英、柏桦、李德龙、余梓东、江桥、徐永志等至今活跃于史坛。综上,王锺翰先生赢得海内外学人高度赞誉,被业界后学尊为山斗,当属受之无愧、实至名归。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