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Sora、Vidu等AI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以网络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台、网络游戏、短剧短视频为核心的数字艺术生产获得了升级换挡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AI究竟能为当代艺术生产释放哪些新质生产力,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又当如何破解?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AI赋能艺术创作三重新质生产力。AI普惠制催生全能型艺术创作人才。AI技术较之前两代数字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无差别的普惠制。所谓普惠制是指一项新技术发明之后,能够平等地、低门槛或无门槛地惠及所有用户。以家用电脑为标志的第一代数字技术以便捷式、人性化操作开启了普惠应用的先河,但其昂贵和复杂的软硬件设备将其用户群体局限于影视动画领域。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二代数字技术的诞生极大地扩增了普通大众的艺术创作权,催生出网络文学、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微短剧等普通用户主导的新型数字艺术作品。较之互联网,AI技术对于普通大众的艺术创作参与性显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普通大众都可以借助于各类AI艺术创作平台创作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动画、短视频、短剧、综艺或影视作品。也就是说,AI将一个普通用户赋能成为全能型的艺术创作人才,这显然是对人类艺术生产力的一次巨大解放,必然极大促进艺术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AI的特殊算法机制限制了各种假冒伪劣艺术作品的生成。其一,各种AI艺术平台算法模型创作能力的培育都是建立在对于人工定向选择的艺术样本的学习和模仿之上,这就保障了由此生成的AI艺术模型的创作能力从“零代”开始就保持在很高的艺术知识储备和审美素养之上。这一优势显然是人类创作主体不具备的。其二,目前的AI艺术创作模型都加入了强化学习和监护学习机制。通过强化学习,可以让AI模型优先储备和学习更多高审美价值的艺术样本。通过监护学习过滤样本内容。如此一来,这些AI模型所存储的艺术样本相对来说都是美学质量较高的,至少是对受众无害的,这样就从算法构造上,即从AI创作源头上保障了AI艺术作品质量的高起点和高标准。其三,AI模型的输出端口还对来自于用户方面的一些潜在的不当创作要求设置了天然屏障。植根于AI算法模型内部的上述三重算法机制,有效地保障了AI生成的艺术作品的美学质量。
人机互动协同创作模式极大提升了艺术作品的生产效率。AI艺术平台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建构出一种新型人机互动创作机制。一方面,借助与AI的互动与合作,每一个普通用户潜在的艺术想象力都能够获得充分开掘和展现的机会;另一方面,AI模型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创作技能和效率,因此,这是一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新型艺术生产机制,必将极大地提升艺术作品的生产效能。
AI艺术作品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高质量AI艺术作品占比不高。目前主流AI艺术平台生成的优秀艺术作品不多见,泛泛之作、平庸之作较多,且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雷同化现象。无论是文生文AI平台,还是文生图或文生视频AI平台,超现实风格的艺术作品占了大多数。这与目前AI平台年轻用户占主流有直接关系,也与这些用户的专业素养较低有一定关系。
AI艺术作品的产权属性尚不明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AI生成的艺术作品的产权如何分配尚存在一定争议。在相关立法缺位的情况下,用户利用AI平台创作的作品的产权很难得到有效保障。这必然极大影响社会大众投身AI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AI艺术的产业化发展。
成熟的专业化AI艺术创作平台尚不多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艺术作品的开发。目前,国内外研发的AI艺术创作平台多数都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且多数对普通用户都不开源;个别对普通用户开源的AI平台其艺术创作效能明显低于商用版本,尤其是缺乏垂直细化的专业性强的各类AI艺术创作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I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
AI艺术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加快研发各类特色AI艺术创作应用模型。目前,我国AI基础模型研发呈现高度竞争格局,而按照艺术类型或艺术行业细分的AI应用模型则极其稀缺,且缺乏特色。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予以引导和调控,加大对于各类中国特色AI艺术应用模型研发的支持力度。各研发主体应优先使用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艺术数据,如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红色经典艺术资源和当代社会主义先进艺术资源,训练相应专业算法模型,让AI文学模型、绘画模型、动画模型、音乐模型、舞蹈模型、影视模型、综艺模型、短视频模型、短剧模型等垂直细化的专业化AI平台不仅竞相涌现,而且内嵌着区别于外国同类模型的中国特色艺术基因,以此确立中国AI艺术创作模型的比较优势,使之成为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加强AI艺术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我国出台的AI法律法条主要强调了对于AI技术潜在风险的伦理和法律监管,而对AI艺术作品的产权分配尚不明晰,建议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将AI艺术作品产权归属于AI用户。此举能最大限度激发普通大众投身AI艺术创作的热忱,有利于各种AI艺术生产业态和消费业态的形成,也有助于构建AI艺术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格局。
强化AI艺术创作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加快培养复合型AI艺术人才。各相关高等院校应尽快将AI应用教学纳入到现有的影视、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专业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中。有条件的院校应创设AI艺术创作实验室,开设各种形式的AI文创实验课,先行探索AI文创规律,尤其要注意探索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AI艺术创作模式。一流专业高校可优先设置相关的AI艺术创作专业,鼓励理科生报考这类专业,鼓励在校师生创办各类AI艺术创作工作室,引领全社会AI艺术作品的高质量开发。
舆论引导与法律监管相结合,构建AI艺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格局。目前,多数社会大众对于AI艺术这一新生事物还比较陌生,参与者大都是基于好奇心的驱使,这是AI艺术质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主流媒体应做好舆论引导,一方面应面向社会大众及时宣传介绍各类AI艺术模型研发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应结合典型案例,科普推介各种成功的AI艺术创作实践。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于AI艺术平台和创作实践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监管,既要防范各类假冒伪劣艺术作品,特别是各类AI深度伪造艺术作品的出现,更要保障AI艺术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数字艺术非义行为及其对抗机理研究”(20BC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东交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