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引学者关注

2025-04-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朱羿 实习记者郭悦悦)4月11日,以“智育融合,质领未来——通识教育改革与内涵发展新范式”为主题的甘肃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研讨会在兰州城市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建好、开好人工智能通识课,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与会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正快速推动千行百业迈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人工智能变革性技术创新和颠覆性应用转化正在深刻重构教育生态、创新范式和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趋向凸显,成为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系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技术变革机遇,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范式,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对高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兰州城市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素云称,高校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人工智能教育作为服务“数字甘肃”建设的关键抓手,向“智”而行、乘“智”而上,顺“智”而为,以“智”赋能,既做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瞭望者”,更做躬身实践的“笃行者”,更好拥抱和善加利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桂小林表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起着赋能的关键作用。从发展前景来看,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体系向均衡化、个性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甘肃省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任,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瑞生表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通识课程教育,培养具备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积极推动甘肃省内高校在课程共建、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协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等方面取得成效,省内高校携手开创“人工智能+教育”新篇章,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贡献甘肃智慧。
  在研讨会上,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秦红武、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副院长张玺君、兰州城市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明分别就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建设情况进行了分享。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甘肃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指导,甘肃省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认证与教材建设委员会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