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土耳其,由北边的黑海、西边的爱琴海和南边的地中海所包围,东部与亚美尼亚高原接壤。整个半岛基本由高原和低矮山地组成,面积约50万平方米,也就比我国的四川省稍微大一点。这里是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的交界处,也是古代文明的交汇处。在历史上,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到青铜时代的崛起、古希腊—罗马帝国的兴衰,都在为考古学研究和历史学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发现。2024年11月,在土耳其东南部城市尚勒乌尔法(

)举办了首届世界新石器时代大会(World Neolithic Congress 2024)。来自全球64个国家的近千名学者,通过不同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早期人类定居、人地关系、生业模式等前沿问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近年来在尚勒乌尔法地区有关前陶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前陶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尚勒乌尔法市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东南部,两河流域的上游、新月沃地(Fertile Crescent)的弧顶地带,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附近有许多时代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考古遗存。从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哥贝克力遗址(

)的发现,到近年来尚勒乌尔法新石器时代研究项目(又名Tas Tepeler项目)的推广,整个学术界对安纳托利亚高原,乃至整个西亚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尚勒乌尔法新石器时代研究项目始于2021年,由土耳其文旅部牵头,土耳其国内外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主要目的是开展该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从定居到聚落的形成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在这个项目的推动下,发现了多处前陶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点,其中已对9处开展田野发掘工作,包括卡拉汉特佩(Karahantepe)、塞布尔奇(

)、恰克马克特佩(

)、塞菲尔特佩(Sefertepe)、居尔居特佩(Gürcütepe)在内的重要遗址。
前陶新石器时代(Pre-Pottery Neolithic)是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0—前6500年。对这一时期的主要认识包括人类的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磨制石器的出现等,而且社会已出现早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的复杂化进程。但是与东亚地区相反的是,在这一时期该地区并未出现陶器的制作与应用。这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陶器的出现不能作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前陶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前陶新石器时代A阶段(PPNA),公元前10000—前8500年;前陶新石器时代B阶段(PPNB),公元前8500—前6500年。
尚勒乌尔法的考古新发现
1.哥贝克力遗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掘工作,并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整个遗址位于一座高15米、占地约8公顷的土丘之上,现已发现多座大小不一的巨石建筑。研究表明,遗址最早的建筑为近圆形、直径约为10—30米的巨石建筑,由大型的T形立柱支撑起建筑的屋顶,立柱上还时常刻有动物和人物的形象。此类建筑遗存被称为“特殊建筑”(Special Building),始建于PPNA时期,并一直沿用至PPNB时期。在特殊建筑的周围还发现了众多面积较小的方形建筑,多由石头堆砌而成,具有典型的PPNB时期的建筑特征。现阶段,学术界对此类大型特殊建筑的普遍认识是,这是一处从事某些公共活动的特殊场所。大部分学者否定其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可能,也不同意使用如神庙(Temple)、圣所(Sanctuary)这类的定义,但也认为这些建筑与一些仪式性的活动有关联。
2023年,在特殊建筑D(Special Building D)出土了一件真实体积大小的野猪雕像,地层年代大约是PPNB的早期(前8500—前8200年)。这件雕像由石灰岩雕琢而成,长1.35米、高0.70米;雕像表面上还残留有彩绘,其中舌头上有红彩,身体上则是相间的黑白彩。出土时,这件雕像被放置在建筑轴线顶端的台面上,位于整个室内空间的聚焦点。特殊建筑D是遗址内已知面积最大的建筑,在此处发现如此规模的雕像,说明其对当时的史前社会应该具有重要的意义。
2.卡拉汉遗址(Karahantepe)位于哥贝克力以东约40公里,2019年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内杰米·卡鲁尔(Necmi Karul)教授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现已发现多座圆形和矩形结构的建筑遗存,建筑的石墙有由砌筑石块修建而成的,也有通过开凿原始基岩加工而成的情况。建筑之间有叠压打破的现象,存在相互的层位关系,但是特殊建筑废弃后,不会在其上修建新的建筑。与哥贝克力的情况一样,圆形建筑出现较早,并有向矩形结构转变的趋势。室内有岩石雕刻而成的石柱,形制分圆形、方形和特有的T形立柱。地面被特别处理过,较平整,部分房址内还能看见保存较好的灶、水池、长凳等。遗址内发现众多人物和动物的雕像,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
2023年,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座方形建筑的时候,出土了一尊高约2.3米的男性雕像,这也是迄今遗址内出土的最大的人物雕像。雕像呈现出一位端坐在长凳的男性形象,面部表情丰富,肩胛骨和肋骨都有清晰线条,男性特征有突出的表现,姿态生动,栩栩如生。人物旁边的石台下面还发现了一尊形象精致的秃鹫雕像。此次发现再次体现了该地区史前人类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了解早期人类信仰和生产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材料。
3.恰克马克遗址(

)位于尚勒乌尔法西南约20公里处,是PPNA早期的一处狩猎采集定居点,年代可能比哥贝克力和卡拉汉要更早一点。已发掘的一座圆形特殊建筑,直径约16米,在基岩上开凿而成。建筑周围还发现了不少小型房址,均为直径约3—5米的近圆形建筑,部分墙体由石头砌筑。发掘过程中出土的动物骨骼,经初步鉴定表明,存在牛、马、猪、瞪羚和兔子等野生物种。
4.塞菲尔遗址(Sefertepe)位于尚勒乌尔法地区的最东端,距离哥贝克力约50公里,距卡拉汉约20公里。2000年就已经发现了T形柱,但正式的发掘工作从2021年才开始。遗址内的建筑多为方形,年代属于PPNB时期。研究表明,早期PPNA时期的房址平面基本呈近圆形或圆角方形,然后逐渐向方形转变,到PPNB时期,方形的房址较为普遍。这个现象在哥贝克力、卡拉汉以及较远的察尤努(

)都有发现。在塞菲尔还发现了很多珠子、配饰和小件,使用的原材料和形制多种多样,有玉石、蛇纹石、石灰石、拉长石等。
以特殊建筑为主体的布局
20世纪80年代,在尚勒乌尔法地区的内瓦力乔里遗址(

)的发掘过程中,首次发现了T形柱的建筑及其独特的图像元素。至1995年,德国团队对哥贝克力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我们开始逐步揭开了该地区前陶新石器时代的神秘面纱:大型的石构建筑、高耸的立柱、形制各异的动物和人物的图像元素。此类遗址以核心的特殊建筑为主体,并在其周围发展出建筑居所的布局,表明当时已形成了定居社会,并已进入社会复杂化进程。
随着尚勒乌尔法新石器时代研究项目的推动,特别是卡拉汉遗址的发现,我们知道哥贝克力遗址不是唯一的特例。研究表明,有一系列的遗址从PPNA至PPNB时期就已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同类型遗址逐渐被学术界所了解,而且这些遗址在土耳其东南部地区相当密集,遗址间的距离不仅很小且文化特征非常接近。这是我们在同时期的其他地区所没有看到的一个特殊现象。虽然在这些遗址的周边,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农业起源的直接证据,但是从遗址内出土的器物及其科学检测分析来看,有明显加工过食物的迹象。此外,遗址的选址也存在一定的逻辑性,即能保证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其他日常生活的需求。
近年来,土耳其东南部地区的一系列考古发现向我们展示了这里如何从最初的狩猎采集的避难所演变成为定居场所,并开始修建大型特殊建筑的过程。根据研究,这种类型的特殊建筑在哥贝克力、卡拉汉重复使用了上千年之久。在这些建筑内,还发现了图像元素丰富的石刻和塑像,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动物的图像组合暗藏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尚勒乌尔法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存与其规模宏大的石构建筑、石刻塑像、精致的石质容器等文化特色,表现了当时人类社会高度的生产力水平、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已远远超出此前的想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