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历史维度看,党的领导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历经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革;从理论层面看,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源泉和科学指引;从实践来看,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领导举措,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稳步前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世界发展贡献独特智慧和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密切团结群众,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斗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束缚,为现代化建设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这一时期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经验,明确了社会主义方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社会治理等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更加注重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宏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新民主主义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等重要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提升先进生产力、繁荣先进文化、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福祉紧密融合,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协调性。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的矛盾与挑战,持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革新与发展,有效促进并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进行了系统规划,推动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广泛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精华,将之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建设中。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变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
从历史的演进中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突出的优势,不同阶段的发展成果逐步积累形成了今天的现代化格局。在理论上,党的创新理论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支撑,并与实践需求互动发展;在实践方面,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的领导举措,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稳步迈进,并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红色文化涵养国家认同的理论蕴含与实践路径研究”(MKS22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