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 助力强国建设

2025-0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国工匠以精湛技艺、深厚匠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中国制造业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具有重要意义。
  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技艺灵魂。中国古代,无数能工巧匠凭借精湛技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如陶瓷、刺绣、髹漆、园林等工艺曾在世界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勾勒出工匠精神最初的形态;儒家倡导的“执事敬”“事思敬”,强调对待工作要敬重、勤勉;道家提出的“技近乎道”,追求技艺与自然之道的契合;墨家的“强力而行”,则突出了工匠在实践中应具备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实干精神。宋代欧阳修曾言:“匠之心也,本乎天巧;工之事也,作于圣人。”在他看来,匠心乃天赋自然流露,而精妙工艺唯有德才兼备者方能造就。工匠精神实则是工匠将卓越职业技能与优良人文素养相融合凝聚而成的独特品质,是精湛技艺与高尚品德在工匠身上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中的传统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大国工匠宝贵的精神来源。
  大国工匠: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基石。大国工匠以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创新的不懈探索,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天宫”“天眼”“蛟龙号”、港珠澳大桥、上海洋山自动化码头……一个个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背后,是大国工匠凭借卓绝技艺和不懈奋斗默默耕耘的身影。
  大国工匠不仅是各自行业的中流砥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才支撑。他们的高超技艺,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的创新精神,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们的敬业奉献,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风尚。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并投身到传统技艺行业中来,为行业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在国家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大国工匠用双手诠释着匠心,用行动践行着使命。他们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有力推动者,是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跨越的坚实保障,更是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升级的幕后英雄。他们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教育融合:构建多元协同的大国工匠培育体系。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国工匠培育格局,构建完善且协同高效的教育体系成为关键之举。第一,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大教育板块。职业教育是实践导向的技能培养摇篮,高等教育搭建理论与创新驱动的人才培育高地,继续教育则是终身学习的技能提升通道。第二,通过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起一个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培训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职业需求的人群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与成长路径,从而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批量涌现,为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第三,强化产业与教学联动机制。积极开展定向人才培养项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准设置职业教育课程与实训内容,促使职业教育靶向发力。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和良性循环,从而为提升社会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队伍建设:推动产业工人向新型人才转型升级。匠心聚,百业兴。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是适应新时代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呼唤更多能堪大任的大国工匠。
  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聚焦重点领域发力。加强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建设需要的技能人才培养,向高精尖专业领域转型,补齐技能人才培养短板,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国家层面,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能培训理念与模式,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前行。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研究”(23KS3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