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论教育》一书中收入了“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科学概括,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中国教育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凝练。坚持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也指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刻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教师不仅需要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重要影响,更要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中扮演重要角色,这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坚强支撑。新时代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书育人、培根铸魂,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爱国主义精神相融合,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要求教师在言传身教中给予学生榜样示范力量,做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培养德才兼备、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相融通,要求教师不仅做传道授业解惑人,更要做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教育家精神正是在“第一个结合”中观照回应了当前我国教育的现实之问,为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与方法。
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根脉”的历史性结合。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给老师徐特立致信:“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成为共产党人敬重教师的典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孕育于5000余年中华文化沃土,诠释着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尊师文化。《礼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强调师道尊严对于整个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荀子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吕氏春秋》曾道:“事师之犹事父也。”千百年来,子贡尊师、圯上敬履、程门立雪的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尊师重教精神的代代传承与时代发展,是中华民族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教师要提升人文素养、道德品格与育人智慧,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
“根脉”与“魂脉”相结合体现在教育家精神的各方面。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传统的仁爱思想联系在一起,引导教师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真情孕育中“亲其师”“信其道”。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重要性的论述与中华民族的“知行合一”观点结合起来,启发教师在教学中深化求实精神和求是能力,追求真理和创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抱负与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熔铸在一起,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以高超的业务能力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可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传承发展“根脉”的优良基因,赋予“魂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动力源泉。
践行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育家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指引。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大国良师,承担起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做时代新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一是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遵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影响学生。二是要甘于吃苦磨炼。育人智慧与仁爱之心映射了教育家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是教育家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技艺结晶。这需要教师在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中攻坚克难,精其业、笃其行。苦难成就辉煌,困难磨砺青春。教师要引导青年“自找苦吃”,以“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吃立德之苦、求知之苦、实干之苦、奋斗之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时代新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教师学养不深、视野不广,很难在教学上游刃有余,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方面要不断积累深厚学养。勤学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一桶水”的思想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唯有坚持勤学善思、锐意进取,才能成为“源头活水”,当好时代新人的引路人。另一方面要不懈探索育人智慧。教育是启智的“术”与润心的“道”的统一。教育工作者要升级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滋养学生的心灵;要转变育人方式,创设教学方式,遵循教育规律,搭建育人桥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助推学生学识增长。
做时代新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一要永葆创新意识。教师要自觉从知识传授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学生成长规律、善用优质教学资源、创造灵活高效的教学环境。二要以身作则。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躬行实践,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教师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三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播下属于未来创新的种子,育“国之栋梁”。
做时代新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一是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教育家精神蕴含了“小我”融入“大我”的主动意愿,是广大教师立志从教、甘于奉献的精神支撑。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教师要引导青年补足“精神之钙”,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积极弘扬者;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主动将青春“小我”融入强国“大我”,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二要勇于挺膺担当。黄大年、张桂梅、顾明远等优秀教育家心怀“国之大者”,将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教师要引导青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书写“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篇章。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需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青年厚植家国情怀的实践机制研究”(23KS49D)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