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数字时代中国仲裁事业新未来

2025-04-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孙美娟)4月8日,“数字时代的全球挑战:数字资产交易与法律保护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数字资产交易与法律保护这一议题展开研讨并一致表示,要不断加强仲裁服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各地仲裁机构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加速智慧仲裁建设,助力实现案件全流程、信息化的管理,提升仲裁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推动仲裁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王利明认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虽将数据作为民事权益纳入,但未明确数据产权细则,缺乏全国性统一立法。在实践中,数据资产纠纷频发,法院一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虽能及时解决纠纷,但无法明确数据归属、处理者权益及利用边界,导致数据担保贷款等场景面临困境。因此,他呼吁,只有加快立法进程,明确数据产权界定,才能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筑牢法律基石。
  剑桥大学英国法名誉教授露易丝·格利弗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仲裁中,数字资产控制与转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数字资产控制与转让细节,可帮助仲裁员在争议中精准判断各方对数字资产的实际控制权与合法拥有权。例如,控制与转让过程中产生的时间戳、交易日志等记录,是仲裁中的有力证据,能还原交易流程,辅助仲裁员理清事实,裁决纠纷。
  北京国际争议解决发展中心理事长黄进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法律制度和社会秩序。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加强仲裁服务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仲裁领域通过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立案、审理、裁决等全流程线上办理,这不仅大幅缩短办案周期,还能精准对接数字经济时代的争议解决需求,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保驾护航。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王海峰表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司法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法院始终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坚定不移服务保障科技创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2025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聚焦科技创新审判中的突出问题,围绕营造科技创新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市场环境等提出数十项切实可行的举措,全面回应数字经济在司法保护方面的迫切需求,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助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秘书长伊格纳西奥·蒂拉多表示,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保理示范法工作组将于北京召开立法会议,这是该工作组成立以来首次在意大利罗马总部以外的地区举行工作会议。这不仅是对北京在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领域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更为北京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数字经济、法律保护方面的探索与成果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会议期间发布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数字资产和私法原则》中文、越南文、土耳其文三种语言译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高级法律官员威廉·布赖迪·沃森认为,《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数字资产和私法原则》是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近年来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汇聚全球专家学者智慧的法律成果。三种语言译本的发布,有助于为数字资产的权属确认、交易规则和争议解决提供国际私法层面的指引,助力全球规则与各国实践的深度对话。
  会议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等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