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在山东菏泽举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杜占元,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会议期间,沿黄省(区)社科院共同启动“‘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研究”,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长民向沿黄省(区)社科院赠送《黄河大系》图书,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张伟发布《黄河文化“两创”发展报告》。此次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与流域发展展开深入研讨,旨在为黄河流域的未来勾勒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黄河文化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黄河不仅是地理之河,更是文明之河。它以波澜壮阔的文明实践,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本质特性,至今奔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提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黄河文化凭借其主根主脉特性“向内凝聚”,有力维护了大一统格局,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同时,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精神,又赋予了中华文明“创新性”和“包容性”。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文明积极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也与黄河文化的长期滋养密不可分。在国际传播方面,苗长虹认为,以黄河文化为载体,围绕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世界图像”,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战略。要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华文化失语”难题,需将海外中国学研究与本土中国研究有机结合,从而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黄河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塑造贡献巨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杨文胜提到,考古学实证了黄河农耕文明中中国礼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夏人从东方迁入中原,实现了“礼出东方”与“中原铸鼎”的首次族群与文化大融合;殷商文明更是将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复合体推向物质文化的高峰,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走向。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表示,华北平原虽沃野千里,但地表文化遗存较少。近年来的考古工作发现,汉代以降黄河频繁改道塑造了现今的生态环境。汉代以前,豫东鲁西呈现“水陆相间”的地理格局,丘陵与河湖交织,使其成为中原文化与海岱文化圈争夺的战略要地。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这里既有中原文化因素,又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豫东鲁西的考古发现,犹如一部地下文明密码本,展现了黄河改造自然的力量和史前多元文化的融合。
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兴介绍,宁夏黄河文化独具特色,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宁夏聚集、碰撞,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有机融合的文化复合体。黄河宁夏段兼具波澜壮阔与静水深流的特点,塞上与江南风格在此交融,造就了宁夏黄河文化刚柔相济的风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编织起多民族交融的精神纽带,彰显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表示,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国古人类进化、中华民族形成以及中华文明演进,都能在黄河流域找到源头和关键节点。黄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符号和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
杨文胜认为,成熟期的中国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显著特征,它是一个秩序体系,反映了黄河农耕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文化的复合与统一。山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凤青从历史、经济、文化多重视角分析黄河文化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经济角度看,它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从文化角度看,它吸收融合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崔云朋介绍,山西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区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山西地区的考古发掘,展示了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脉络。如陶寺遗址出土的最早书写文字、观象台等,实证了4300年前中原地区已形成复杂社会结构,强化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根基。夏县师村遗址的石雕蚕蛹(中国最早缫丝技术发源地)、兴县碧村遗址的史前石城聚落结构,揭示了山西在民族融合与技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考古成果通过展览、学术研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推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文化在当代发生了深刻变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绿色化、智慧化、韧性化、品质化是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关键,应把握属性、时间、空间、制度四维协同的新质生产力范式路径,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重构流域生命共同体,形成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推动黄河流域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室主任黄承梁从历史及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认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在成效方面,黄河流域构建了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提升了水资源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能力,强化了流域治理管理,河湖生态面貌显著改善。目前,黄河流域已布局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了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范玉波探讨了国家公园体制在黄河生态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沿黄九省(区)践行文化“两创”,将黄河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黄河文化“两创”发展报告》展示了沿黄九省(区)在黄河文化“两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盛赞中国在打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方面的举措,认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倡议结合的成功案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针对“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提出,要找准国际议题兴趣点、传播主体渠道。
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发展瓶颈。黄承梁认为,未来,黄河流域应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上中下游产业联动协作,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简小文建议,完善生态协同保护格局,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弘扬黄河文化。
此次论坛暨研讨会由菏泽市委宣传部、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等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