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航
4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自然资源部组织起草,旨在筑牢黄河流域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走廊,黄河流域覆盖九省区,承载着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在“双碳”目标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双重驱动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河研究中心主任方兰。
技术与产业融合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规划》是国家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是黄河流域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黄河流域传统产业革新提供了哪些新路径?
方兰:《规划》提出,推进沿黄城市集聚集约发展,培育新兴增长极。在黄河下游地区,增强山东半岛、中原城市群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区域联系和融合发展。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推动黄河源区、黄河“几”字弯地区、黄河下游地区优化人口、资源、产业合理配置,推动区域整体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革新提供了新路径。AI在工业制造、能源管理、农业优化等领域的应用,已展现出提升效率、降低能耗、优化资源配置的显著潜力。然而,黄河流域AI应用仍处于点状示范阶段,尚未形成全产业链协同效应,中国黄河流域各省区亟需抓住此次机遇,加速传统产业与AI的深度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具身智能是AI从“虚拟”走向“物理世界”的必经之路,其发展将重塑制造业、服务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协作方式。当前,黄河流域在AI应用与产业转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在基础设施方面,沿黄省份已建成多个数据中心,但算力资源分布仍然不均衡,西北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面临算力成本高、算法适配性差等问题,部分企业因算力成本高昂而被迫延缓转型计划。数据要素的流通亦存在瓶颈,且缺乏统一的数据安全评估体系,企业难以构建高质量AI训练模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加速传统产业与AI深度融合有哪些困难?
方兰:企业转型动力不足是一大痛点。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有较大提升,但中小企业AI技术采纳率仍较低,主要受限于转型投资回报周期长和技术人才短缺。此外,政策协同效能亟待提升,九省区AI产业政策重合度高,然而技术标准互认率不高,跨区域创新载体联动不足,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与创新孤岛并存。
《规划》提出,到2035年,黄河流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5921.7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544.8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60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地质灾害、洪涝、森林防火等风险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目前,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已开始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在山东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了全域数字化农田,实现了黄河口大米的全程可溯源。在生态与产业平衡方面,黄河流域在生态治理上取得重大进展,如黄河干流水质连续两年达到Ⅱ类标准,水土保持率大幅提升,但传统产业的高耗能属性仍未根本改变。例如,煤炭行业清洁能源替代率不足,农业智慧化仍需推广。这些矛盾凸显技术与产业融合深度的不足,亟需系统性解决方案。为破解黄河流域传统产业转型困局,需构建“AI技术赋能—生态重构—政策协同”三位一体的推进体系。我们要夯实AI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深化重点行业场景应用,打造示范标杆;构建人才创新生态,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
发挥AI工具与大数据的协同促进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黄河流域九省区如何运用大数据赋能AI算力,发挥AI工具与大数据的协同促进功能?
方兰:黄河流域九省区需要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政策,运用大数据赋能AI算力,发挥AI工具与大数据的协同促进功能,支持陕西、河南、山东建设区域示范类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调绿色发展,推进数据存储服务建设。
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中的算力枢纽节点建设计划,建议支持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自然资源密集区建设国家级智算中心,通过分布式训练平台实现算力弹性调度,降低中小企业使用成本。发挥我国西北地区清洁能源丰富的优势,针对不同算力枢纽节点推进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为AI赋能经济绿色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算力条件与大数据基础设施环境。针对煤炭、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开发专用算法模型库,提升AI技术的行业适配性。同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制定数据质量分级评估标准,可借鉴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中跨部门数据共享的经验,建立行业数据联盟,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通。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加之长期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流域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变差,且多重环境问题交织,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方兰:在能源领域,构建煤矿灾害智能预警系统与炼化工艺参数优化模型,推广智慧电网负荷预测平台。在制造业领域,重点部署智能排产系统与机器视觉质检,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平台。在农业领域,依托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农作物生长模型,开发智能分级设备,搭建产销匹配平台,降低流通损耗,形成可复制的转型范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发展、西部大开发加快形成新格局,为扩大黄河流域东西双向开放提供了广阔前景。在人才与科技创新方面,如何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高地的战略支点作用?
方兰:实施“黄河数字工匠”培养工程,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定向输送AI工程师与复合型技术人才。探索“研发在东部,转化在沿黄”的飞地模式,吸引高端人才参与区域创新。完善技术入股、项目跟投等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产业一线。同时,组建黄河流域AI产业研究院,设立跨区域技术转移中心,集中攻关多项关键技术,如工业数据清洗、低功耗边缘计算设备等。
在人才与科技创新方面,西安市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高地的战略支点作用,重点围绕“政策创新—场景牵引—生态协同”三大维度发力,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动力。首先,政策创新层面,建议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政策优势,率先试点“AI人才特区”制度,设立专项人才基金。同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绿色通道,针对国际AI专家简化签证审批流程,允许其以技术成果入股本地企业,激发跨国智力流动。其次,场景牵引层面,应重点打造“AI+硬科技”示范场景集群,以实际应用价值吸引人才集聚。建议在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AI赋能中心,聚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优势产业,开发工业视觉检测、智能故障诊断等垂直场景解决方案。同时,建设AI开放创新实验室,提供算力、数据、算法“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最后,生态协同层面,构建“东西联动、流域协同”的跨区域创新网络。建议以西安为枢纽,联合兰州、郑州、济南等重要城市共建“黄河流域AI人才走廊”,推行“候鸟型”专家共享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人才信用积分体系,专家跨区域服务可累计积分,用于兑换科研经费或创业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全流域,坚持生态优先、量水而行原则,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您对此有何建议?
方兰:黄河流域如果能够统筹九省区政策规划,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可以减少重复投资。我们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AI专项再贷款,提升企业技术改造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并试点“算力券”补贴制度。健全标准体系,制定AI应用安全评估指南与行业数据集建设规范,完善伦理治理框架。此外,借鉴宁夏“四水四定”试点经验,推动流域内水资源管理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干旱地区绿色转型路径。
以AI促进黄河流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兼顾技术创新、生态保护与制度突破。这一进程不仅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与“双碳”目标的核心抓手。建议持续跟踪评估政策效果,动态优化调整实施路径,助力黄河流域城市在全球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国家能源与粮食安全,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