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修方略中的边疆治理思想

2025-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边疆治理自古以来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议题,尤其在清朝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中,其重要性更加凸显。清朝在统一战争或重要军事行动结束后,通常会设立方略馆,及时纂修史书,颂扬武功,总结治理经验和教训,即所谓的“方略”。根据姚继荣等学者的统计,清代官修的方略共计25部。这些方略大多与边疆用兵有关,内中誊录的皇帝诗文、谕旨,官员奏疏以及详细记录的战争起因、进展、战略与善后等方面的资料,阐发了边疆治理的实践和经验。官修方略是清朝边疆治理的重要载体,从多个方面展示了边疆治理思想。

  边疆治理秉持的核心理念

  清代官修方略的修撰充分展现了“大一统”思想的实践。《平定罗刹方略》《巴勒布纪略》《廓尔喀纪略》记述了清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以及尼泊尔对西藏侵略的史实,《平定海寇方略》详细记载了康熙帝收复台湾的历史。它们展现了各民族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

  清代官修方略注重宣扬“大一统”的边疆治理理念。康熙帝在《平定朔漠方略》序言中指出:“祖宗丕基,为亿兆生民主;薄海内外,皆吾赤子”,即使“在边徼荒服”的地方,只要有一隅之地未能安宁,有一人未获幸福,“不忍恝然视也”。《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收录道光帝的诸多诗文,他强调清廷对于领土完整的坚守,明确表示“疆域岂容轻弃”。这种对边疆民生的关心和对国家统一的追求,正是“大一统”思想的核心体现。通过官修方略的记载和传播,清廷成功地将“大一统”观念灌输给边疆地区,从而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边疆治理的重要方策

  清朝作为一个以少数民族统御中国260余年的王朝,成功的关键在于国策的务实性,将“因俗而治”列为基本国策。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治理制度,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在新疆地区实行伯克制。此外,清朝还善于利用军事将领的威慑力来维护边疆稳定。《台湾纪略》中提到在台湾建立福康安等生祠,“明示武威,使之怵目儆心,望而生惕,此为绥靖海隅,因地制宜起见”,使边疆民众望而生畏,从而起到震慑作用。

  边疆地区往往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清朝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和宗教信仰,不强行将自身的“国语骑射”强加给其他民族。乾隆朝开四库馆,将此前纂修的方略全部收录进四库全书中,四库馆臣撰写的《石峰堡纪略》提要中强调:“圣朝统驭四瀛,义无岐视,列为编户,久等齐民,其间礼拜诵经、自行彼教者,亦王法之所不禁”,认可和尊重边疆地区不危害国家大一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是对“因俗而治”边疆治理策略的概括。“因俗而治”推动了清朝大政方针在地方的推行,促进了“大一统”观念深入边疆民众的日常生活,保障了边疆对中央的认同。

  边疆治理的重要基石

  清朝帝王在边疆治理上并非单纯追求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而是强调维护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平定罗刹方略》提到,沙俄并未遵守清朝政府的禁令,“自恃辽远”,不断侵扰清朝边境地区,“侵入精奇哩、乌拉诸处,筑室盘踞”,面对沙俄的不断侵扰,清廷予以还击。可以肯定,以“量入为出”为财政原则的清朝不愿因战争而损耗国力,无意成为所谓的“征服王朝”。

  相较于开疆裂土,清朝更看重边疆地区民生问题的解决,以此作为边疆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平定三逆方略》载,康熙帝深感云南等地深受兵燹之祸,要求“分别逆属人口,而免株累,屡蠲租赋以苏民困”。《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高度称赞了乾隆帝施行的民生政策,“王师戡定,隶我版图,薄赋轻徭六十年,安居乐业,其林林总总者皆休养生息之余也”。透过官修方略中的“绥靖安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决心。

  边疆治理的可靠保障

  边疆和平从来不是靠乞求而来,而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和后盾。清道光朝平定大小和卓后裔张格尔在南疆发动的叛乱后,修撰了《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一书。道光帝亲作《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四十功臣像赞》言:回顾历史,一个王朝开创之初,“无不兵强将勇”,中叶以后,由于享受承平之世的安逸,军队“率以偃武为辞”,不注重训练,导致战斗力下降,国家逐渐衰弱,“职此之由也”。他强调,“偃武非弃武”,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也不能放弃对军队的训练,“以待不得已之用”。清朝强调“国语骑射”也并非单纯为了保持满洲特性,更有着保疆卫土、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考量。

  同时,官修方略不仅是为了夸耀皇帝的武功事迹,更是宣传军队建设与边疆稳定关联性的重要手段。《平定准噶尔方略》是清朝官方修撰的关于康熙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史籍,乾隆帝在四库本序言中写道:“此书之辑,率因忠魂义魄,不忍令其泯灭无闻,具载以志之,而犹不在于扩土开疆之为。”换言之,这部方略将英勇牺牲将士的事迹和贡献详细记录下来,一方面是志其功绩,激励着后世将士为国家利益而斗争;另一方面表明用兵不是为了炫耀清朝的武功和领土扩张,而是强调军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诚如官修方略所阐发的边疆治理观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没有主动开衅的传统。重视军事力量建设是为了自卫,而不是为了征服其他民族,不做“征服王朝”。这种和平思想与自卫原则是清朝边疆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边疆治理思想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武雪彬(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