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阔视野和细致观察开展俄罗斯研究

2025-04-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4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以下简称“俄欧亚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俄罗斯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2023年俄罗斯基本情况、重大事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回顾和分析,力求反映当年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及中俄关系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以高质量研究成果服务大局

  “对俄罗斯内政外交而言,2023年是关键一年。”报告主编、俄欧亚所所长孙壮志表示,面对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的国内危机、国际孤立,俄罗斯及时作出一系列调整,对内逐渐探索出适应制裁的经济生存和发展模式,实现了较大幅度的经济增长,提振了社会信心,对外持续推进“转向东方”政策,中俄关系在逆境中显示出强大韧性。可以说,2023年俄罗斯内政外交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未来一段时期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值得我们深入总结,作出学理性分析。特别是在当前大国博弈持续升级、中国外部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种学术性的总结和分析尤为重要。中国的俄罗斯研究者需要具备更加宏阔的视野,同时也要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及时发现变化趋势,以前瞻性、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耿显家谈到,俄罗斯发展报告是国内率先对俄罗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区域国别研究的智库报告,此次发布的报告延续了该系列专题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传统,体现了俄欧亚所在该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学术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在策划“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期待与俄欧亚所进一步深化合作,合力将该系列打造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智库篇”的样本。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丁晓星认为,判断俄罗斯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关注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俄乌冲突走向、俄社会内部稳定性、动员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俄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等,并建议下一部报告增加对俄社会民生问题的考察。

  俄内政外交出现新特点

  报告认为,俄乌冲突的长期化及与西方对抗的尖锐化是影响2023年度俄罗斯局势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国内形势和对外关系出现许多新特点。

  政治方面,报告指出,为应对复杂的局面、确保政治安全和2024年总统大选顺利举行,俄罗斯完善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体系、以文化主权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和以防范非政府组织为核心的社会管控体系。2023年俄罗斯如期进行了地方选举,妥善处理了“瓦格纳集团事件”,为2024年总统大选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方面,报告认为,面对西方制裁不断升级,俄罗斯政府继续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调控关键利率等手段维持宏观经济环境的基本稳定,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诸多措施,为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该年度俄罗斯经济维持平稳增长,民生保障得到进一步增强,社会保持基本稳定。

  对外关系方面,报告显示,一方面,俄乌冲突久拖不决造成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恶化,反对西方霸权成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轴之一;另一方面,俄罗斯外交继续“转向东方”,并与“世界多数”对俄友好国家建立新的关系,试图以此突破西方封锁,寻求外交新空间。

  中俄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动荡的国际地区形势,中俄关系始终保持健康稳定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报告显示,2023年,中俄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愈加紧密,互利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据中国海关统计,该年度双边贸易额达到2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3%,提前完成2000亿美元目标。此外,双方全方位合作齐头并进,民间、人文、科技交流以多种形式展开,体育交流年圆满收官,两国关系的物质和民意基础更加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合作已成为双方关系的新亮点。报告指出,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双方在能源、贸易、交通、金融、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取得很大成绩,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也有良好的合作前景。特别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交通和人文合作,在双方努力下已达到较高水平,建立了政府间合作机制。报告认为,国家间相邻地区经贸、人文交流频繁,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且受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中俄地方合作水平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是两国关系的基本逻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自国表示,中俄关系的坚定性既体现在政治互信、经济互补上,也体现在对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共同追求上。报告全面记录、准确描述俄罗斯年度重大事件,对俄发展及中俄关系进行预测和展望,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俄罗斯的重要工具,充分体现了国别研究作为基础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俄罗斯发展报告(2024)》发布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