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数字鸿沟 共筑代际共融

2025-04-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数字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个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数字化浪潮相互交织,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议题。社会对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的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也进一步加剧了代际之间的隔阂,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共融。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鸿沟与年龄双标的双重困境

  在数字化进程中,老年群体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数字鸿沟与年龄双标问题。

  传统上,数字鸿沟主要关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间的信息技术获取和使用差异。然而,在我国,这一概念几乎等同于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年轻一代迅速接纳并熟练运用数字技术,成为数字时代的主力军。相比之下,部分老年人因学习能力下降、信息获取渠道受限等因素,面临着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等多重沟壑,在信息获取、社交互动、消费娱乐等方面与年轻人形成显著差距。这种数字鸿沟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还限制了他们与现代社会的连接。

  除了数字鸿沟,社会对人们数字生活的态度还存在双重标准。所谓“年龄双标”,是指对同一行为或现象因年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在数字化领域,这种双标表现为对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行为的负面评价和对年轻人相同行为的宽容甚至鼓励。如大众普遍认为老年人在上网过程中容易上当受骗。事实上,根据公安部的数据,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18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占比仅为4.8%,而网民中60岁以上的占比高达14.1%。可见老年人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况大大好于中青年人。再如上网时长,在没有具体数据和严格定义下,老年人上网时间稍一增长,就被贴上“网络沉迷”的标签。这种年龄双标严重歪曲了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事实,更限制了老年人对虚拟世界的探索,甚至剥夺了他们享受数字生活的权利。

  数字时代下年龄数字鸿沟与年龄双标的持续存在,对老年人个体及社会整体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首先,社会排斥感的增强。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部分老年人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导致他们在信息获取、社交互动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生活和社交空间,还可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排斥感。其次,消极自我形象的固化。年龄双标强化了老年人作为技术落后者的形象,这种标签化的认知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和无用感,影响了其积极面对老化的心态。最后,代际关系的紧张。数字鸿沟与年龄双标加深了代际间的误解与隔阂,减少了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机会。这种状况不仅挑战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还可能引发“厌老情绪”的蔓延,进一步带来代际间的疏离。而且,代际关系的紧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还对青年人自身的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中青年也终将步入老年,目前的代际关系现状也将直接影响到当前中青年人未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

  观念重塑与行为调整的并行突破

  弥合数字鸿沟,促进代际共融,需从观念重塑与行为调整两方面入手。

  在观念重塑层面,老年人应当积极培养一种向学的心态,深刻认识到数字化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进而以开放和主动的姿态迎接数字时代的到来。老年人还应当建立起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坚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握那些融入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数字技能,从而更加顺畅地参与社会生活,尽情享受数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与此同时,老年人还需保持年轻而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年轻一代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并尝试体会年轻一代的生活模式与思维方式。这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有效促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进一步加深代际间的情感纽带。

  大众特别是中青年人,应摒弃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以开放的心态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数字生活方式。年轻一代要理解老年人在面对新技术时的现实困难和畏难情绪,同时尊重老年人有权利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生活方式,并为老年人的选择提供必要的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从若干年前的即时通信工具、在线购物和支付到短视频,再到最近火热的人工智能,我们无法预测在未来会出现怎样的革命性科技。如果不能积极包容地看待老年人的数字化社会适应过程,构造代际共融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的未来也将面临同样的困难和窘境。

  在行为调整层面,老年人应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于尝试各种数字化产品,以开放的心态体验新产品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革新,避免过早下定论或持否定态度。在学习新技术过程中,老年人不妨适当降低自我期望和要求,采取细水长流、稳扎稳打的学习策略,每日积累微小进步,持之以恒终将水滴石穿,最终掌握生活所需的数字技能。为了有效提升数字技能,老年人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周围的资源,主动向家人、朋友寻求指导,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通过网络自学平台广泛汲取数字化使用知识,提高数字素养。同时,老年人也应该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技能,如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购物、社交互动、信息搜索和日常事务处理等,从而巩固学习成果并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推动数字时代的代际共融,年轻人应该成为老年人学习数字技术的支持者和引导者,采取有效的策略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首先,年轻人可以向老年人展示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通过正面鼓励和成功案例分享,增强老年人学习数字技能的信心。其次,采用“授人以渔”的自主导向帮助法,帮助老年人亲自动手解决数字技术问题,培养自主应用操作能力。例如,在老年人求助手机等数字产品的使用方法时,引导老年人在提示下自行操作,而非直接替代完成。再次,根据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特点和学习规律,采用小步子、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等具体方法,提高老年人数字技术学习效率。最后,年轻人应该鼓励老年人在安全范围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探索新事物和新技术,允许他们在尝试过程中犯错和失败。

  数字时代下的代际共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观念的重塑与行为的调整,我们可以逐步消除数字鸿沟,打破年龄双标,促进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加深代际间的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数字时代。这不仅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更是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流动老人的社会融入特征、影响因素与干预研究”(21BRK0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亮(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