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凭借制度、成本和人口等优势迅速融入国际分工与贸易网络,逐步从全球网络中的边缘国家成长为核心国家,并建成了全世界门类最全的工业体系。产品空间网络是生产与贸易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是推动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
贸易网络和生产网络的交织
在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与贸易的全球化推动着要素、资本、商品和服务的跨境流动,不同主体间不断加深的贸易与合作将世界各国连接成多主体、多层级、复杂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网络。在生产与贸易全球化和科技浪潮的叠加下,这种错综复杂又井然有序的多层级网络结构成为国际分工与贸易最具标志性的特征。全球产品空间网络既包括由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所形成的产品贸易网络,也包括贸易背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所承接的生产分工所形成的产品生产网络。
作为产品空间网络在贸易方面的体现,产品贸易网络是挖掘外贸新动能的重要图谱。产品贸易网络沉淀了大量进出口企业的贸易信息,包括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各个竞争对手或合作者的销售网络、价格与产品布局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信息,是进出口企业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企业信息匮乏的状况,但“信息冗余”“信息茧房”等新问题的出现制约了企业信息获取的有效性。不同产品以地区为结点、贸易为连线的产品贸易网络不仅是各类贸易信息的共享池,更是市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可以为异质企业筛选有效的信息。有效销售信息的增加,能够降低企业的出口信息壁垒与沉没成本,帮助企业定位有效的需求,实现产品的精准布局,推进产品出口边际的扩张。
作为产品空间网络在生产方面的体现,产品生产网络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说明书。在当前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品生产网络既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清晰路径、减少试错成本,亦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可行路径、提前布局新赛道。产品本身包含了丰富的要素禀赋信息,是一国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不同产品的生产会因生产要素组合(劳动力、资本、技术、制度等)的关联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决定了产品间知识迁移的可能性,相似性越高的产品越容易迁移,相似性越低的产品越可能在迁移中遭受生产力的损失。当不同产品因国家、企业间的生产分工和合作而产生实质联系时,知识迁移或者知识交流就会沿着潜在的产品相似性流动,由此产生了强大的信息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这些技术与信息的溢出,降低了企业要素搜寻、生产和研发等的成本,使得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最终推动全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
相比普通的生产技术,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往往更不受企业的青睐。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各类污染具有严重的外部性,企业直接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很多;这也意味着,对这些污染排放的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但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并不大。因此,投入使用绿色低碳生产技术的企业往往不具备成本收益动机,仅靠企业自己的努力或投入可能是一件成本远大于收益,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生存的事情。此时,发挥产品空间网络内信息流的作用,通过产品空间网络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更有效的绿色低碳生产技术与信息,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成本,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绿色低碳化发展。事实上,产品空间网络中各种信息的流动(不仅仅是绿色低碳相关的信息)让企业接触到更多元的知识体系,亦提高了技术组合创新的概率,实现了向潜在的绿色新产品的升级。
产品空间网络中贸易与生产两类信息的结合,将提升中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程度。贸易信息在产品空间网络中的流动,将为网络内的企业带来海量、精准的产品需求分布及其变动的信息,使企业可以及时根据需求变动的情况调整生产规模,将产品输送到真正需要的买家手上。而生产信息在产品空间网络中的流动,则为网络内的企业带来丰富的生产技术与信息以及与产品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相关的各种信息,使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改进生产技术,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甚至研发出更具有未来属性的产品。这两类信息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全球产品需求与生产技术的变动和趋势,更精准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为全球各国买家提供更新的技术、更高品质的产品。
着力优化产品空间网络
产品空间网络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亦可成为政策指引的导向。优化产品空间网络,可成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比较优势的演化并非一蹴而就,不仅依赖于一国既有的产品结构,也是一国对新产品方向的选择。就此而言,推动并实现产品空间网络的优化,是当前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需要重视产品空间网络的建设。产品空间网络既是过去产业能力积累的呈现,更是未来产业路径发展的开端。为此,不仅要明晰当前我国与其他国家产品空间网络的现状和差异,而且要从中挖掘出关键节点,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亦要合理识别产品升级路径,有针对性地运用政策工具来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绿色化方向转换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流动机制的畅通。当前,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产生和传递,产品空间网络作为企业获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来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生产技术、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完善市场信息交流机制、畅通市场信息交流渠道是保障产品空间网络发挥市场“信息池”作用的关键所在。
产品空间网络为应对西方国家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当前,中国已经建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与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形成了门类丰富、结构紧密的产品空间网络。面对西方国家卷土重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以及对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产品空间网络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思路。一方面,可通过产品生产网络识别西方国家技术“卡脖子”问题的信息流动方向与脉络,挖掘产品空间网络内信息流动的其他重要线路,对相关的信息流动环节精准定位并给予支持,降低技术“卡脖子”问题造成的直接冲击,或实现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克,或实现备用线路的弯道超车。另一方面,通过产品贸易网络识别西方国家技术“卡脖子”问题带来的供给冲击以及全球其他国家的需求变动,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全球市场的布局,降低技术“卡脖子”问题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产品空间的演进潜在地决定了一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如何创造条件生产更多样化、更复杂、更具未来属性的产品是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的关键。中国应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现向产品空间核心位置的跃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产品空间视域下中国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机制与对策研究”(22AJY018)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