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融合和全球安全格局深刻调整,国防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创新国防教育方式方法,强化育人功能,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要把握数字变革机遇,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载体,加强军地协同,完善保障体系,增强育人实效,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
构建数字化国防教育智慧平台体系。一是建设一体化数字教学系统,开发“云国防”智慧教育平台,整合区域教育基地资源,构建涵盖国防理论、军事知识、战术训练的数字资源库,采用“5G+VR”技术打造军事技能训练场景,建立三维仿真推演系统,强化战略思维。构建数字化国防实训中心,采用体感交互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军事技能实时监测。开发跨平台教学应用程序,建立移动学习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和内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精品课程,建设交互式虚拟训练单元,制作军事技能微视频。运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建立学习预警机制,开发智能推荐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实施“智慧军训”试点项目,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实施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指导。建设虚拟军史馆和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开发国防教育情景剧本,制作爱国主义教育短视频。三是构建智能化评价与监测体系,完善测评基础设施,构建数据采集节点,配置自动化评分设备,形成学习成果认证机制。建设国防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施学习行为跟踪研究,形成学习画像,实现精准化教学指导。建立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开发诊断工具,实施持续改进计划。
创新数字化国防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理论知识、实训技能、综合素养三类指标,制定分级量化评价标准,建立分类分级评价框架,开发智能测评题库和技能测试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建立评价结果数据模型。二是建立考核系统,注重育人实效,开发理论知识在线测评模块,构建军事技能实操考核系统,设置分级认证标准,建立考核信息数据库,开发智能阅卷系统。建立数字化竞赛平台,实施技能竞赛活动,设计竞赛评分标准,制定竞赛实施方案,实施等级评定,组织专项赛事训练。设立荣誉积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评优表彰活动,推动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实施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教学督导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巡课指导,实施常态化教学巡查,设计问题反馈表单,收集教学问题建议,制定改进实施方案。组织学生评教活动,设计评教指标体系,开发评教信息系统,收集教学反馈意见,分析教学效果数据,实施满意度调查。建立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形成教学改进方案。
优化数字化国防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建设智能化教学设施,配置虚拟现实教学系统,构建军事技能训练平台,采用体感交互设备,开发装备操作模块,建立仿真作战推演中心,配备智能穿戴设备。优化提升多媒体教室,配备智能互动黑板和教学终端,安装远程教学系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配置网络安全设备。二是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核心课程模块,录制实训教学视频,研发虚拟仿真系统,建设实训案例库,开发交互训练模块,建设虚拟实训项目,编写数字化教材。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制定校内资源标准,建设资源管理系统,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建立资源评价指标,组织资源评审专家团队。三是构建资源服务体系,建立资源管理平台,实施分类存储管理,设置资源检索系统,开发数据统计功能,建立资源备份机制,制定使用管理规范。设立资源服务中心,配备技术支持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建立资源使用指南,组织应用研讨活动。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维护提升,实施资源体验评价。
深化数字化国防教育军地协同机制。一是建立军地协同平台,采用部队实战资源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作战指挥、战术演练、武器装备操作等全景式体验场景。组织军事专家在线授课,设立“名师课堂”专栏,围绕国防战略、军事理论、战争史等专题举办系列讲座。建立军地定期轮训机制,选聘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教官,完善军事教官培养体系,强化教学能力认证。构建军地联合教研机制,组建军地教研团队,实施教学改革研究。二是建立校际协同创新联盟,组建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实施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区域性国防教育基地,配置智能化训练设备,开发特色实训项目,实施联合军事技能竞赛。建立校际交流平台,实施教学经验分享,推广优秀教学案例。三是完善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智慧国防”科普基地,设立数字互动展厅,开发科普体验项目。开发互动体验项目,设计情景体验单元,实施沉浸式体验活动。组织国防知识竞赛活动,设计竞赛题库,建立激励机制。建立社会资源对接平台,采用企业技术支持,实施装备展示体验。构建全民国防教育网络,实施社区国防教育活动。
强化数字化国防教育保障支持体系。一是建立组织管理架构,成立数字化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设立分项建设经费,实行目标责任制,强化过程监督评估。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施数据加密管理,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二是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思政育人理念,开展国防意识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安全管理中心,完善数据保护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实施教学创新激励计划,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教学改革。三是完善质量监测与评估,制定监测指标体系,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实施质量认证。建设监测数据平台,实施动态跟踪评估,形成质量报告。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施精准帮扶,推动教学改进。每个平台建设实施三年规划:第一年完成顶层设计和基础建设,第二年推进试点应用和系统优化,第三年实现全面推广和持续改进。建立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度考核制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设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地方财政、学校自筹、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资金。构建省市校三级培训体系,确保教育数字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建立军地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智慧平台、数字资源、专业队伍、示范基地、保障体系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数字化国防教育育人成效。
(作者系山西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