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羿)4月5—6日,“生命中的心灵现象”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兰州大学举行。与会青年学者围绕社会认识与社会事实、集体视域下的情绪和道德以及概念、分析与知觉中的情感问题等议题展开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以简单化的“合作或共识”为基础的案例理解社会可能存在缺陷,遮蔽了诸多由“冲突和矛盾”导致的不透明的隐性社会属性与事实,进而引发现实问题,窄化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陆凯华以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为视角,对康德图式论进行了再审思。有学者认为,道德直觉的本质是无概念的,具备三个关键属性:一是道德直觉表现出的心理力量感,二是道德直觉蕴含规范性概念和属性,三是道德直觉不仅是快速、无意识的反应,还能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进入反思平衡的认知空间。三个属性表面上共同描绘了道德直觉的标准图景,但在形而上学层面三者无法兼得。道德直觉的规范性是环境赋予的,而非概念规定的。这种无概念道德直觉理论既保留了道德直觉的特殊地位,又消解了其与概念能力和道德推理之间的矛盾,为重新理解道德直觉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共享情绪理论最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处理个人情绪与共享情绪之间的界限,即如何在保留个人情绪独特性的基础上,尝试解释这种融合并没有消除个体视角,而是通过对他者意识的构成性整合,维持个体多元性视角。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青年学者田继江表示,尽管集体情感对于集体和一般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且在经验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个概念本身受到了质疑。质疑这一概念的论证基于直观上看似有力的假定,即任何情感状态都要求具有特定心理和生理/物理基础的主体,而人类集体不满足相应的条件。现有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理论均没有很好地回应这一论证方案。
会议由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科学·经济·社会》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