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3月22日—23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外国文学理论研究:理论资源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外国文学理论经典重估、AI技术与外国文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理论的跨学科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
探索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思想的渊源关系
英国浪漫主义具有叙事性、社会性和现实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根海介绍到,英国浪漫主义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浪漫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有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理想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和政治变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内因和外因的双重结合,塑造了英国浪漫主义理性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写作成就。他表示,外国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建构主义等多种理论范式。这不仅为外国文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运用理想和现实等表达方式,描述了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冰以俄罗斯文学为例阐释,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主将蒂尼亚诺夫从文学概念、体裁、思潮流派以及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演变角度出发,运用系统位移思想和系统功能思想深入文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即文学中心代代继承而新现象仅在边缘徘徊的二元对立、单线发展的文学历史观,开创性地提出了“边缘为中心”的动态互动理论、文学的系统结构位移理论、文学的系统功能思想,“动态的语言结构文学观”“文学事实”观是其中的核心理论思想。
“从中日两国的历史经验看,‘批评’有着跨语言、跨文化的起源,它的出现源于东亚汉字圈翻译西方概念、建构现代知识体系的历史进程,与‘文学’本身的定义密切相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编审高华鑫表示,随着制度化的现代文学的成立,“批评”“作品”与“文学史”组成了封闭到三位一体结构,塑造着作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国民文学”,深刻参与了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形塑过程。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蔡熙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理论的强势涌入,给当代中国文论带来诸多新观念、新方法和新话语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自身的文论话语长期失语的问题。发掘西方文论中的中国元素,揭示被遮蔽、被遗忘,甚至被歪曲的文论互鉴史实,探索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思想的渊源关系,还原中国文论的真实价值,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是重构中国文论自主话语体系新路径。
促进文学阅读与研究的革命性变革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安表示,西方文论从诞生伊始便围绕着“诗如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影响的模仿论以现实逼真性为原则,在诗画之间建立了紧密的类比关系。他表示,当前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契合了源自古典时期的“诗如画”思想所蕴含的跨艺术、跨媒介的内在特征,系统梳理该概念的历史演进,不仅可从中管窥西方文论的概貌,更可对当下如何反思图文关系提供源头性的借鉴与启发。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聂珍钊表示,文学的AI阅读是满足阅读与研究需要的现实选择。从信息获取与文本理解的基本价值出发,AI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机器学习(ML)技术,已展现出对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自然语言文本进行处理和理解的强大能力。AI能够剖析文学文本的语言结构、挖掘主题思想、分析情感倾向及把握风格特征,通过自动提取关键信息、梳理人物关系、识别情感波动等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AI在文学计算分析批评中的运用,不仅将促进文学阅读与研究的革命性的变革,也将推动文学理论的重构。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李冰雁表示,元宇宙的出现正在加速改变虚拟—现实、人类—机器、有机—无机之间的边界,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元媒介”身体深刻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场”与“具身性”是元宇宙的关键概念,人类身体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重“在场”,被具身性到信息媒介中形成后人类交互性主体。具身性的后人类在虚实融生中双边切换,拓展了身体感知维度,也催生了新的身体叙事伦理。
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中心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