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主体性

2025-0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蕴的风骨与精神样态,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它是一种文化之所以成其自身的内在标识。坚持巩固文化主体性,首要在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及特性,它对于稳固国家的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激发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具有重大意义。
  一、如何理解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孕育于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又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主体性是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立得住、行得远的关键因素。文化主体性即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强调文化主体在文化传承、发展与创造过程中,能够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独特的精神追求,主动地选择、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元素,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核心价值,使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理解文化主体性,至少需要把握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作用力两个维度。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即文化主体在其文化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内含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即主体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精神追求的肯认、赞同及信心,它源于一种对自我文化的明晰及肯认,是一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意识彰显。文化自觉即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理性反思与趋向觉知,能够主动谋划文化的发展。它既觉知“从哪里来”,也明晰“往哪里去”。文化自强则是文化主体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文化作为实践活动的产物,能够对文化主体形成作用力。文化的作用力体现在文化对文化主体的激励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等方面。文化主体性在提升引领力方面,使主流文化能够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保持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思潮与主流文化同向发展,推动其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在提升文化凝聚力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聚集全民族智慧和力量,形成文化繁荣发展合力;在提升文化塑造力方面,将个体塑造为具有群体文化背景的成员,实现文化的延续发展;在提升文化辐射力方面,展现民族文化优势,吸收外来优质文化,促进文化自我革新与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
  二、如何辨识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鲜明的自身特性,它是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历史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它有助于确立文化发展的根本属性和正确方向。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坚持党性是根本原则,它使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及发展。人民性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文化建设面向大众,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愿望,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内在属性。
  历史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历史积淀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文化主体性同时具有发展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与创新。文化孕育并反映特定的时代、鲜明的社会生活,它在新的社会环境与实践生活碰撞中不断更新及发展。历史性与发展性在文化主体性中有机结合,历史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和资源,而发展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活力和动力。历史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使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保持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历史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鲜明品格。
  “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立、自主发展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魂脉”指明了方向,“根脉”奠定了底蕴及特色。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使中国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生命力。立足时代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主体文化的地位,吸收中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文化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逻辑内核。
  三、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巩固和提升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从文化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着领导的功能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发挥着主力军的功能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保证,发挥着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两个结合”中生长的,也需要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彰显,它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孕育、生长、发展历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锚定航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坚持“两个结合”,持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文化底蕴,筑牢文化凝聚力。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关键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通过确保人民的物质文化权益和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实践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为文化主体创造了具有实际影响力的活动空间。政府应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比如智慧公共文化驿站,通过技术创新、模块化设计、多功能集成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创新,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进文化塑造力。
  在交流互鉴中发展是重要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动力。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并勾勒出丰富多彩的文明图景。巩固文化主体性,坚持平等互鉴的原则,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超越文化霸权和文化歧视。通过交流互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成果。推进交流互鉴,提升文化辐射力。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史特别委托项目(GD24WTF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基地、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