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郑洁、夏吉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场域中,存在着多重话语体系的交织与碰撞。西方话语的强势渗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诉求、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传播,都在考验着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解释力和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凝聚社会共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优势的时代使命。由安徽工业大学教授郑洁、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夏吉莉合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2月版)一书,是一本系统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学术力作,其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路径、从历史进程到当代价值等多个方面。
从两个维度把握创新
从现实维度来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西方话语霸权依然存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歪曲和误解。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能够让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在国内,面对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一套科学、系统的话语体系有助于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理论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对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拓展,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是何”“为何”“如何”
全书由导论和六章具体内容构成,按照“是何”“为何”“如何”的思路展开,层层递进,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丰富,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传播学、信息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任务,全面系统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系列重要问题,推进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首先,从分析话语、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话语等概念着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内容构成、基本特征和价值功能进行阐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进行整体性解读,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中的时代主题演进为线索,梳理出以“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主题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群,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法论基础。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为什么”的问题。
最后,面向新时代的社会主题和发展任务,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重要经验和当代价值,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经验指导和不竭动力,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怎么办”的问题。
理论必须面向实践
我们要用一个富有创见的理论框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中进行考察。这一框架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融入了当代话语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勇气。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内容、语义表达和思想传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内容和实践运用、构建创造和思想武装紧密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在现实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现实路径,为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四大基本原则、总结出话语体系构建的五条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展望面向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完善发展。话语体系的层次构建、话语权力的平衡机制、话语传播的创新策略等观点,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实践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瑕不掩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也存在可进一步深入拓展的内容。例如,对数字时代话语传播新特点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民众话语接受心理的研究略显薄弱,对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的探讨有待拓展等。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理论纯洁性的同时增强话语的包容性?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提升国际话语权?这些问题都需要继续探索。相信随着作者对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优秀成果涌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