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新闻有效提高公众参与环境行动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美国俄勒冈大学官网近日报道称,该校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强调气候变化严峻现实的同时突出潜在解决方案以及让读者看到自己在解决方案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类新闻报道可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
  一些气候变化新闻叙事被批评为引发恐慌、耸人听闻,缺乏对建设性对话与解决方案的应有重视。研究人员表示,将消极性作为新闻价值的基础并推崇“越是坏消息,越吸引眼球”会导致人们回避新闻。这样的新闻生态系统让人们感到爱莫能助,而不是能够有所作为、拥有力量感。反之,方案新闻报道可以为公众提供参与应对挑战的途径。目前,大多数关于紧迫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的报道都集中在其严重性等方面而不是进展上,“解决方案叙事”可被用于展现全貌以激励人们的希望和采取行动,已经有媒体认识到了它的力量。
  方案新闻是一种既解释问题本身又关注解决方案并坚守核心新闻价值的报道路径。例如,在报道气候变化的危害时,突出某种新型电动汽车或气候行动组织的工作如何作为可减轻某些危害的可能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告知信息和使新闻对公众更“有用”,但这种赋权是传统新闻报道往往做不到的。
  然而,方案新闻报道是否有效以及怎样鼓励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气候危机的背景下情况如何,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为此,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调查实验,对比分析了以解决方案为中心与以问题为导向的新闻报道的有效性。他们让400多名美国成年受访者阅读了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如何加剧洪水影响康涅狄格州某个社区的简短新闻文章。一半受访者阅读的版本强调了新防洪系统的成功;另一半受访者阅读的版本没有提到可能的解决方案。之后,受访者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这篇报道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情绪,他们对通过集体努力应对气候变化有多大信心,以及是否打算参与环保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前者的情绪更积极,这也给予他们更突出的集体效能感,使更多人愿意参与行动。强调解决方案有助于人们感到积极和有力量,推动他们加入努力解决问题的行列,展现了行动号召的力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仅靠解决方案框架的叙事就能让人们参与到亲环境实践中来,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会助长不作为。这可能是因为它引发了自满效应,让人们以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恰当的解决方案型新闻报道应当为采取更多行动留出空间。新闻记者应注意让新闻报道引导人们采取行动而不是引发他们的自满,这样才会使报道在个体和地域层面更加贴近受众。
  理论方面,关注方案新闻报道的学者常借鉴拓延—建构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但这些理论倾向于强调情感因素,而非效能信念等社会认知因素。该研究结合情感和社会认知因素,借助拓展平行过程模型(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夯实解决方案型新闻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其定位为一种同时强调威胁和效能信息的新闻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促进解决方案型新闻报道路径与亲环境实践间关系的机制。应用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机构应考虑集成更多注重展示解决方案的新闻内容。记者可以用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来报道气候变化,在承认危机严重性的同时向受众传递能动感,避免诉诸于引起哗然或散布恐惧的做法,加剧公众在气候危机中的心理创伤。新闻被视为公众了解社会政治事务并保持心理健康的必需品,构建气候信息框架以增强集体效能信念,在受众中传递希望和自信,有助于培育充分知情、积极参与的公众群体,使其更有能力参与亲社会的环境行动。
  研究人员提醒到,并非每篇报道都需要以解决方案为中心,方案新闻也不是正面新闻的同义词,它更倾向于“半空的杯子”这种方式,即准确地报道威胁的严重性和可能的应对方法。如今身处数字时代,人们不仅消费新闻,还生活在新闻之中。人类天然对威胁敏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方案型新闻是传播者的一种工具,可以借此讲述关于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准确、全面、充满希望的故事。此外,由于受访者来自美国,后续研究可以拓展至其他国家,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现。(陈禹同/编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赵琪(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