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20年成效显著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为创新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3月2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以理论为支撑
  引领学科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20年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正式设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独立一级学科建设的新篇章。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围绕学科的核心、根基、框架、结构,历经几次调整,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二级学科布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不断提升学术性学理性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为党的理论、实践和政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撑,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理论界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服务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支撑思政课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整体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日益增强,我们坚持把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在经典著作编译、理论研究阐释、重大问题研究、教材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已经成为传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学术主阵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提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掌握路径方法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科学社会主义课题首席专家李君如提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首先要解决好逻辑问题,即找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主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构建;其次是解决好学术学理问题,即把文件语言转化为具有学术和学理支撑的理论语言;最后是要解决好话语问题,即用新思想主要创立者的语言来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他表示,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重要抓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辛向阳看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是要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进行综合性研究,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滋养马克思主义,还要自主吸收借鉴国内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中,不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工程、战略工程的重中之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提出,我们要研究宣传、深入阐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始终根植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把体系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统一起来,把学理论证和实践论证结合起来,从思想的创新性、理论的科学性、学术的支撑力方面着力,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打牢面向实践的学科根基、学理根基和学术根基。
  新时代新征程
  抓牢学科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整体发展,都有着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面临着特别重大的学术任务,就是深入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现实,对实践中已经展现出来的新事物加以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经20年的发展,在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认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理性支撑不够,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学科有待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更好地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是整体性推进不够,我们要增强对现实问题整体性的理论解答;三是科学性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着眼于对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使命担当,强化引领性、提升整体性、加强学理性、突出实践性、落实自主性、增强本土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要面向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它呼唤着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实践要求。为此,我们要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姜佑福表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本性质、逻辑结构和发展目标,我们要有清晰、明确、深刻的认识。要扎根传统、立足时代,在赓续中华文明和引导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厚植学术根基、关切人类未来、弘扬时代精神,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有效发挥学科领航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静(报纸) 齐泽垚(网络)】